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全岩化学组成的成岩意义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1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研究对象第12-13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工作量第14-15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5-21页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勘探情况简述第15-17页
   ·须家河组地层简述第17-19页
   ·川西地区的构造背景简述第19-20页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简述第20-21页
第3章 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第21-34页
   ·岩石类型第21-22页
   ·碎屑成分第22-28页
     ·长石第22-25页
     ·石英第25-26页
     ·岩屑第26-28页
   ·砂岩的杂基含量第28-29页
   ·砂岩的结构第29-31页
   ·砂岩孔隙构成第31-34页
     ·孔隙构成的总体特征第31-32页
     ·须2 和须4 孔隙构成状况的差别第32-34页
第4章 砂岩储层的主要成岩过程第34-64页
   ·压实作用第34-35页
   ·自生矿物的构成第35-42页
     ·自生矿物构成的总体特征第35-36页
     ·须2 段和须4 段自生矿物构成的差别第36-42页
   ·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作用及有关水-岩相互作用机制第42-45页
     ·碳酸盐矿物的一般特征第42页
     ·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相应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第42-45页
   ·自生硅质胶结物及有关水-岩相互作用机制第45-49页
     ·须4 段自生硅质胶结物的形成机制及有关水-岩相互作用第46-47页
     ·须2 段自生硅质胶结物的形成机制及有关水-岩相互作用第47-49页
   ·自生粘土矿物的沉淀作用第49-51页
     ·自生伊利石的主要赋存状态第49-50页
     ·自生绿泥石的主要赋存状态第50页
     ·自生高岭石的主要赋存状态第50-51页
   ·溶解作用第51-58页
     ·骨架颗粒中长石的构成对溶解作用的影响第52-53页
     ·封闭系统中初始钾长石的数量及其与高岭石数量的相对关系第53-56页
     ·初始矿物中蒙皂石的存在与数量第56页
     ·有额外钾离子提供的情况第56-58页
   ·储层砂岩的成岩序列、成岩历史与成岩模式第58-64页
     ·沉积与同生阶段第58页
     ·早成岩阶段早期第58-61页
     ·早成岩阶段晚期第61-62页
     ·晚成岩阶段早期—中期第62-64页
第5章 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的化学组成及其成岩意义第64-88页
   ·化学成分所代表的矿物属性第65-66页
   ·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的化学组成第66-75页
     ·化学组成的总体特征第66页
     ·各地层组全岩化学特征及变化第66-75页
   ·K_2O/Al_2O_3 指数第75-81页
     ·K_20/Al_2O_3 指数的定义与所表征的矿物学意义第75-77页
     ·研究区须家河组 K_2O/Al_2O_3指数的总体特征以及不同地层段的差别第77-81页
   ·研究区须家河组K_2O/AL_2O_3 指数的储层评价价值及相应的解释第81-88页
结论第88-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图版说明及图版第97-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有效储层成因及评价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山西组二段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