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3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 第13-14页 |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 第14-15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 | 第15-17页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油菜线粒体基因组 | 第17-18页 |
·油菜CMS 线粒体不育基因结构特点 | 第18-20页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成机制 | 第20-21页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及其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方法及在油菜上的应用 | 第22-24页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4-25页 |
·植物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PTGMS 种质资源及其分类 | 第25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光温作用模型 | 第26-29页 |
·光温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的调控机理 | 第29-31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 第31-32页 |
·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资源现状 | 第32页 |
·油菜生态不育系细胞学研究 | 第32页 |
·油菜光温敏不育系的利用研究 | 第32-34页 |
·十字花科生态雄性不育系转化机理 | 第34页 |
·本文研究设想、目标 | 第34-36页 |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5页 |
·预期结果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温敏不育系417S 选育与鉴定 | 第36-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417S 的选育及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 第37-39页 |
·417S 温光反应类型确定 | 第39-40页 |
·417S 育性敏感期及转换指标分析 | 第40-41页 |
·不同生态条件下417S 的育性 | 第41-42页 |
·417S 与533S 细胞质同源性验证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417S 与其它高温敏感不育系的区别及其改良 | 第42-43页 |
·关于油菜生态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研究 | 第43页 |
·417S 与源不育系的区别 | 第43-44页 |
·417S 一系两用的应用前景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温敏不育系417S 育性遗传及RAPD 分析 | 第45-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17S 测交结果 | 第47-48页 |
·417S 与10 个甘蓝型油菜正反交后代的育性表现 | 第48-50页 |
·分离群体育性 | 第50页 |
·RAPD 分析 | 第50-5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6页 |
·417S 温敏不育性的遗传 | 第53页 |
·417S 温敏不育性的RAPD 标记 | 第53页 |
·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性遗传分析的环境条件探讨 | 第53-54页 |
·选育417S 保持系的方法和必要性 | 第54页 |
·关于BA392-400bp 分子标记 | 第54-56页 |
第四章 417S 温敏不育系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 第56-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mtDNA 提取 | 第57-58页 |
·总DNA 提取 | 第58页 |
·引物设计与PCR 反应 | 第58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58-60页 |
·417S 线粒体基因组3 个PCR 扩增片段序列分析 | 第60页 |
·PCR 结果统计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PCR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RFLP 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417S 线粒体基因组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PCR 技术对鉴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有效性 | 第68-69页 |
·417S 细胞质类型分析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Ⅰ RFLP 杂交程序 | 第82-86页 |
附录Ⅱ图版 | 第8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