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2.1 钼的性质与应用 | 第11-12页 |
2.1.1 钼的性质 | 第11页 |
2.1.2 钼的用途 | 第11-12页 |
2.2 钼的资源概述 | 第12-13页 |
2.2.1 钼资源 | 第12-13页 |
2.2.2 钼的矿物 | 第13页 |
2.3 钼矿资源的利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4 钼二次资源提取冶金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4.1 钼资源提取冶金概况 | 第14页 |
2.4.2 钼二次资源提取冶金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7页 |
2.5 尾矿概述 | 第17-21页 |
2.5.1 尾矿综合利用的前景 | 第17-18页 |
2.5.2 钼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 | 第18-21页 |
2.6 气凝胶概述 | 第21-23页 |
2.6.1 气凝胶定义 | 第21-22页 |
2.6.2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应用 | 第22-23页 |
2.7 白炭黑的概述 | 第23-25页 |
2.7.1 白炭黑的结构及性质 | 第23-24页 |
2.7.2 白炭黑的生产方法及应用 | 第24-25页 |
2.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3.1 实验的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3.2 利用钼尾矿提Mo元素并制备介孔功能材料的工艺流程图 | 第27-29页 |
3.3 钼尾矿的预处理 | 第29页 |
3.4 Mo元素的提取 | 第29-30页 |
3.4.1 氨浸酸沉实验 | 第29页 |
3.4.2 钼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3.5 Si元素的提取 | 第30-32页 |
3.5.1 碱浸碳分实验 | 第30-31页 |
3.5.2 硅源的制备方法 | 第31页 |
3.5.3 Si元素的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3.6 气凝胶的制备 | 第32-33页 |
3.6.1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 | 第32-33页 |
3.6.2 气凝胶材料的检测方法 | 第33页 |
3.7 白炭黑的制备 | 第33-34页 |
3.7.1 沉淀法制备白炭黑 | 第33页 |
3.7.2 白炭黑的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6页 |
4.1 钼尾矿的成分分析 | 第34页 |
4.2 氨浸酸沉实验:Mo元素的提取工艺探讨 | 第34-40页 |
4.2.1 不同氨水浓度对Mo浸出量的影响 | 第35页 |
4.2.2 氨水与矿物的不同液固质量比对Mo浸出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3 不同的浸出时间对Mo的浸出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4 浸出温度对Mo的浸出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5 焙烧过程中不同的碱矿比对Mo提取率的影响 | 第38页 |
4.2.6 不同的硝酸浓度对钼沉出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碱浸碳分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4.3.1 碱浸碳分实验小结 | 第42-43页 |
4.4 硅源制备的工艺探讨 | 第43-47页 |
4.4.1 反应时间对Si浸出量的影响 | 第44页 |
4.4.2 碱矿质量(液固)比对Si浸出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3 碱浓度对Si浸出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4 反应温度对Si浸出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 | 第47-51页 |
4.5.1 气凝胶的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尺寸分析 | 第47-49页 |
4.5.2 气凝胶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50页 |
4.5.3 气凝胶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50页 |
4.5.4 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4.6 沉淀法制备白炭黑 | 第51-56页 |
4.6.1 制备白炭黑的XRD分析 | 第51-52页 |
4.6.2 白炭黑的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尺寸分析 | 第52-53页 |
4.6.3 白炭黑的沉出率分析 | 第53-54页 |
4.6.4 白炭黑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实验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