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二次球形配位指导的新型手性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序言第12-22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12-15页
        1.1.1 超分子合成子第13-14页
        1.1.2 晶体工程第14-15页
    1.2 手性超分子第15-18页
        1.2.1 超分子手性的应用第15页
        1.2.2 含氮配体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3 含氮芳基三脚(Tripodal)配体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 二次球形配位化学第18-20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实验表征方法第22-28页
    2.1 主要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第22-23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页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22-23页
    2.2 配体L的合成第23-24页
        2.2.1 1,3,5-三[氯甲基]-2,4,6-三甲基苯的合成第23-24页
        2.2.2 配体L的合成第24页
    2.3 配体L的单晶、粉末衍射及旋光性的测定第24-27页
        2.3.1 晶体衍射测定第24-26页
        2.3.2 配体L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第26-27页
        2.3.3 配体L旋光性的测定第27页
    2.4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二次球形手性超分子化合物晶体的制备与分析第28-46页
    3.1 实验部分第28页
        3.1.1 [L]3H~+·[MCl_4]~(2-)·Cl~-(M=Cd、Zn、Mn、Co)(晶体1-4)的制备第28页
        3.1.2 [L]3H~+·[ZnBr_4]~(2-)·Br~-(晶体5)的制备第28页
    3.2 单晶衍射测定第28-29页
    3.3 手性晶体数据分析第29-45页
        3.3.1 [L]3H~+·[CdCl_4]~(2-)·Cl~-(晶体1)的结构分析第29-32页
        3.3.2 [L]3H~+·[ZnCl_4]~(2-)·Cl~-(晶体2)的结构分析第32-34页
        3.3.3 [L]3H~+·[MnCl_4]~(2-)·Cl~-(晶体3)的结构分析第34-36页
        3.3.4 [L]3H~+·[CoCl_4]~(2-)·Cl~-(晶体4)的结构分析第36-38页
        3.3.5 从非手性配体(L)到手性超分子化合物(晶体1-4)的对比分析第38-41页
        3.3.6 [L]3H~+·[ZnBr_4]~(2-)·Br~-(晶体5)的结构分析第41-43页
        3.3.7 晶体2与晶体5的对比讨论第43-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固体圆二色谱(CD)分析及手性的研究第46-48页
    4.1 晶体1的CD分析第46-47页
    4.2 晶体1形成环境的探讨第47-48页
第5章 研磨引起的手性转变第48-65页
    5.1 [L]3H~+·[MCl_4]~(2-)·Cl~-·H_20(M=Cd、Cu)(晶体6-7)的制备第49页
    5.2 单晶衍射测定第49页
    5.3 非手性晶体数据分析第49-55页
        5.3.1 [L]3H~+·[CdC1_4]~(2-).Cl~-·H_20(晶体6)的结构分析第49-53页
        5.3.2 [L]3H~+·[CuCl_4]~(2-)·Cl~-·H_20(晶体7)的结构分析第53-55页
    5.4 手性超分子晶体1和非手性超分子晶体6的对比、分析及讨论第55-64页
        5.4.1 制备方法及粉末对比分析第55-57页
        5.4.2 手性与非手性超分子晶体结构的对比分析第57-58页
        5.4.3 手性改变前后配体的对比第58-61页
        5.4.4 热重(TGA)分析第61-62页
        5.4.5 晶体6脱水与晶体1吸水实验第62-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结论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图第71-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偶氮基杯[4]芳烃羧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含钨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烯烃环氧化和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