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及数值模拟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抗滑桩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 第12页 |
1.3 抗滑桩的发展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抗滑桩的发展 | 第12-14页 |
1.3.2 国内抗滑桩的发展 | 第14-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6-19页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某矿井滑坡治理工程概况及地质、水文条件 | 第19-29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场地自然地理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2.3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4 滑坡的基本体征及类别 | 第24-26页 |
2.5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方案 | 第29-41页 |
3.1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29-36页 |
3.1.1 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 | 第29-31页 |
3.1.2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1-35页 |
3.1.3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35-36页 |
3.1.4 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 第36页 |
3.2 滑坡的防治 | 第36-39页 |
3.2.1 滑坡防治的原则 | 第36-37页 |
3.2.2 滑坡的防治措施 | 第37-39页 |
3.3 滑坡防治措施的确定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抗滑桩的设计 | 第41-57页 |
4.1 抗滑桩设计的内容 | 第41页 |
4.2 滑坡推力的计算 | 第41-43页 |
4.3 抗滑桩的设计 | 第43-47页 |
4.3.1 抗滑桩桩位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2 抗滑桩桩间距的确定 | 第44页 |
4.3.3 抗滑桩截面和计算宽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4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5 抗滑桩桩底支承条件 | 第46-47页 |
4.4 抗滑桩的内力计算 | 第47-56页 |
4.4.1 刚性桩与弹性桩的区分 | 第47-48页 |
4.4.2 悬臂桩法 | 第48-56页 |
4.5 抗滑桩的实际设计 | 第56-57页 |
第五章 FLAC3D 软件的原理及应用 | 第57-67页 |
5.1 FLAC3D 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57-62页 |
5.1.1 FLAC3D 程序的定义 | 第57-58页 |
5.1.2 FLAC3D 程序的特点 | 第58-59页 |
5.1.3 FLAC3D 的基本原理 | 第59-62页 |
5.2 FLAC3D 分析软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5.3 FLAC3D 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5.3.1 FLAC3D 模型网格的建立 | 第63-64页 |
5.3.2 模型中有关材料参数的取值 | 第64-65页 |
5.3.3 模型中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数值分析 | 第67-79页 |
6.1 滑坡及抗滑桩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6.2 滑坡及抗滑桩模型的分析 | 第69-79页 |
6.2.1 桩位布置不同时的模拟分析 | 第69-75页 |
6.2.2 锚固深度不同时桩的模拟分析 | 第75-78页 |
6.2.3 模拟分析的结论 | 第78-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