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离层赤道异常半球不对称性及闪烁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电离层概述 | 第10-12页 |
1.2 电离层的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1.2.1 光化学过程 | 第12-14页 |
1.2.2 输运过程 | 第14-17页 |
1.2.3 电离层发电机理论 | 第17-18页 |
1.3 电离层赤道异常研究 | 第18-22页 |
1.4 电离层闪烁现象研究 | 第22-26页 |
1.5 本文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赤道异常区电离层变化特征 | 第28-52页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8-31页 |
2.2 峰强度年与季节变化 | 第31-44页 |
2.2.1 年变化 | 第31-34页 |
2.2.2 季节变化 | 第34-37页 |
2.2.3 冬季异常 | 第37-41页 |
2.2.4 参数统计 | 第41-44页 |
2.3 地磁和太阳活动影响 | 第44-48页 |
2.3.1 地磁活动相关性 | 第44-46页 |
2.3.2 太阳活动相关性 | 第46-48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48-50页 |
2.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赤道异常南北不对称性 | 第52-82页 |
3.1 双峰强度不对称性 | 第52-55页 |
3.2 峰纬度不对称性 | 第55-59页 |
3.3 不对称性指数 | 第59-64页 |
3.3.1 指数定义 | 第59-60页 |
3.3.2 指数变化分析 | 第60-64页 |
3.4 物理机制讨论与分析 | 第64-79页 |
3.4.1 等离子体浓度纬向分布模型 | 第68-72页 |
3.4.2 夏冬至双峰结构不对称性 | 第72-76页 |
3.4.3 春秋分双峰结构不对称性 | 第76-79页 |
3.5 小结 | 第79-82页 |
第四章 赤道异常区TEC单峰现象分析 | 第82-96页 |
4.1 单峰现象分类与数据提取 | 第82-83页 |
4.2 单峰现象年与季节分布 | 第83-85页 |
4.3 单峰纬向分布结构 | 第85-87页 |
4.4 单双峰期间不对称性对比 | 第87-90页 |
4.5 物理机制讨论与分析 | 第90-94页 |
4.5.1 北单峰形成 | 第91-92页 |
4.5.2 南单峰形成 | 第92-93页 |
4.5.3 磁赤道单峰形成 | 第93-94页 |
4.6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北驼峰区GPS卫星电离层闪烁事件特征 | 第96-108页 |
5.1 台站与数据 | 第96-97页 |
5.2 闪烁事件时间分布特征 | 第97-100页 |
5.3 闪烁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0页 |
5.4 TEC耗尽与卫星失锁 | 第100-103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103-106页 |
5.6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FY-2D静止卫星闪烁监测初步分析 | 第108-116页 |
6.1 FY-2D闪烁监测 | 第108-109页 |
6.2 FY-2D闪烁指数变换 | 第109-112页 |
6.3 FY-2D与GPS对比分析 | 第112-115页 |
6.4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6-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作者介绍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