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创新性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独立董事制度概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 | 第14页 |
第二节 独立董事概述 | 第14-16页 |
一、独立董事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独立董事的特征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和作用 | 第16-18页 |
一、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 | 第16-17页 |
二、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作用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世界各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 第18-21页 |
一、美国 | 第18-19页 |
二、英国 | 第19页 |
三、日本 | 第19-20页 |
四、中国香港及韩国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 | 第21-23页 |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大股东的滥权 | 第21页 |
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缺失 | 第21-22页 |
三、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 第22页 |
四、董事会运行效率低下 | 第22页 |
五、监事会丧失效力,不能尽到监督责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 | 第24-30页 |
一、选聘、任职制度的相关规定导致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缺失 | 第24-26页 |
二、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性 | 第26页 |
三、与监事会的监督功能混淆不清 | 第26-27页 |
四、独立董事任职期间不能勤勉尽责 | 第27-28页 |
五、缺乏恰当的问责机制 | 第28页 |
六、相关立法仍不完善,法律基础薄弱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 | 第30-32页 |
一、国有独资公司概述 | 第30页 |
二、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结构及其缺陷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国有独资公司的外部董事制度 | 第32-36页 |
一、国有独资公司引进外部董事制度的背景 | 第32-34页 |
二、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国有独资公司确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41页 |
一、外部董事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区别 | 第36-37页 |
二、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制度的缺陷 | 第37-38页 |
三、国有独资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国有独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构想 | 第41-50页 |
第一节 适用范围 | 第41页 |
第二节 选任制度 | 第41-44页 |
一、任职资格 | 第41-42页 |
二、人才来源 | 第42-43页 |
三、选任 | 第43页 |
四、人数 | 第43-44页 |
五、任期 | 第44页 |
第三节 薪酬制度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权利义务 | 第45-47页 |
一、权利 | 第45-46页 |
二、义务 | 第46-47页 |
第五节 考核及问责制度 | 第47-49页 |
一、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二、责任追究机制 | 第48-49页 |
第六节 配套制度 | 第49-50页 |
一、对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权予以区分 | 第49页 |
二、立法完善 | 第49页 |
三、机构设置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