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 第11-13页 |
1.2 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第13-15页 |
1.2.1 交通及地理位置 | 第13页 |
1.2.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第15-18页 |
1.3.1 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 第15-17页 |
1.3.2 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1.5 论文取得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52页 |
2.1 地层 | 第21-27页 |
2.1.1 东准噶尔地层分区二台地层小区 | 第21-26页 |
2.1.2 阿尔泰地层分区额尔齐斯地层小区 | 第26-27页 |
2.2 构造 | 第27-33页 |
2.2.1 断裂构造 | 第27-32页 |
2.2.2 褶皱构造 | 第32-33页 |
2.2.3 中-新生代构造 | 第33页 |
2.3 岩浆岩 | 第33-39页 |
2.3.1 侵入岩 | 第33-37页 |
2.3.2 火山岩 | 第37-39页 |
2.3.3 脉岩、岩墙及石英脉 | 第39页 |
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第39-40页 |
2.5 地球物理特征 | 第40-42页 |
2.5.1 1:200万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第40-41页 |
2.5.2 1:100万航磁异常特征 | 第41-42页 |
2.6 1:20万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49页 |
2.6.1 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2.6.2 主要1:20万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 | 第43-49页 |
2.7 研究区遥感影像特征 | 第49-52页 |
2.7.1 概况 | 第49页 |
2.7.2 地层影像特征 | 第49-51页 |
2.7.3 岩浆岩影像特征 | 第51页 |
2.7.4 线性构造影像特征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调查区1:5万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62页 |
3.1 地球化学背景分析 | 第52页 |
3.2 地球化学异常确定 | 第52-54页 |
3.2.1 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52-53页 |
3.2.2 各类异常圈定 | 第53-54页 |
3.3 异常评价 | 第54-56页 |
3.3.1 直观初评 | 第54页 |
3.3.2 异常参数统计排序 | 第54-56页 |
3.4 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解释推断 | 第56-60页 |
3.4.1 托斯巴斯(老口北)陶铜金异常(HS-09) | 第56-59页 |
3.4.2 加马特铜金异常(HS-13) | 第59-60页 |
3.5 异常查证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区域矿产特征 | 第62-93页 |
4.1 总论 | 第62-63页 |
4.1.1 区域成矿环境 | 第62页 |
4.1.2 区域矿产分布概况 | 第62-63页 |
4.2 矿产各论 | 第63-93页 |
4.2.1 托斯巴斯陶含铜磁铁矿矿床 | 第63-66页 |
4.2.2 加马特铜钴金多金属矿 | 第66-80页 |
4.2.3 乔夏哈拉铜铁金矿床 | 第80-93页 |
第五章 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 | 第93-119页 |
5.1 地质特征 | 第93-95页 |
5.1.1 区域矿产时空分布规律 | 第93-95页 |
5.2 区域成矿区带(亚带)划分 | 第95-100页 |
5.2.1 区域成矿区带划分 | 第95页 |
5.2.2 区域成矿亚带划分 | 第95-96页 |
5.2.3 区域成矿亚带特征 | 第96-100页 |
5.3 成矿作用 | 第100-119页 |
5.3.1 控矿因素 | 第100-119页 |
第六章 找矿标志与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 第119-146页 |
6.1 找矿标志 | 第119-121页 |
6.1.1 岩石、地层找矿标志 | 第119页 |
6.1.2 构造标志 | 第119页 |
6.1.3 围岩矿化蚀变找矿标志 | 第119-120页 |
6.1.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 | 第120-121页 |
6.1.5 找矿历史标志 | 第121页 |
6.2 找矿模型 | 第121-123页 |
6.2.1 区域斑岩型金、铜矿的找矿模型 | 第121页 |
6.2.2 区域铁、铜、钻、金多金属矿产的找矿模型 | 第121页 |
6.2.3 区域铅锌矿产的找矿模型 | 第121-122页 |
6.2.4 区域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铜、金矿产的找矿模型 | 第122页 |
6.2.5 区域铁矿产的找矿模型 | 第122-123页 |
6.3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 第123-130页 |
6.3.1 区域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圈定原则 | 第123页 |
6.3.2 成矿远景区划分及初步预测评价 | 第123-130页 |
6.4 找矿靶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 第130-143页 |
6.4.1 找矿靶区的圈定原则 | 第130页 |
6.4.2 找矿靶区初步预测评价详及进一步工作建议的依据 | 第130页 |
6.4.3 区域找矿靶区的圈定和初步预测评价 | 第130-143页 |
6.5 区域资源量远景评价 | 第143-146页 |
6.5.1 区域资源远景评价分析 | 第143-14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46-14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第一作者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图版说明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