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引言 | 第8-18页 |
| 1.1 石斑鱼养殖与种质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 1.1.1 石斑鱼研究概况 | 第8页 |
| 1.1.2 石斑鱼种质资源状况 | 第8-9页 |
| 1.1.3 石斑鱼育种策略的选择 | 第9-10页 |
| 1.2 雌核发育 | 第10-15页 |
| 1.2.1 天然雌核发育 | 第10-11页 |
| 1.2.2 人工雌核发育 | 第11-13页 |
| 1.2.3 精子遗传物质失活 | 第13-14页 |
| 1.2.4 单倍体卵子遗传物质二倍化 | 第14-15页 |
| 1.3 雌核发育后代的鉴定 | 第15页 |
| 1.3.1 形态学鉴定 | 第15页 |
| 1.3.2 染色体核型鉴定 | 第15页 |
| 1.3.3 分子生物学标记鉴定 | 第15页 |
| 1.4 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 | 第15-16页 |
| 1.5 染色体核型鉴定 | 第16页 |
| 1.6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1.7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意义 | 第17页 |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 棕点石斑鱼雌核发育诱导条件的研究 | 第18-25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2.1.1 材料来源 | 第18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2.1.3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 2.2.1 精子最佳灭活条件实验 | 第18页 |
| 2.2.2 冷休克起始时刻实验 | 第18-19页 |
| 2.2.3 冷休克温度和冷休克持续时间实验 | 第19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2.4 实验结果 | 第19-22页 |
| 2.4.1 冷休克最佳起始时刻 | 第19-21页 |
| 2.4.2 最佳冷休克温度和冷休克持续时间 | 第21-22页 |
| 2.4.3 单倍体、正常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形态比较 | 第22页 |
| 2.5 讨论 | 第22-25页 |
| 3 棕点石斑鱼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鉴定 | 第25-34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3.1.1 材料来源 | 第25页 |
| 3.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3.1.3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 3.1.4 微卫星引物 | 第26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3.2.1 DNA提取 | 第26页 |
| 3.2.2 PCR反应 | 第26-27页 |
|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页 |
| 3.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页 |
| 3.2.5 毛细管电泳 | 第27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 3.3.1 DNA提取结果 | 第27-28页 |
|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第28-30页 |
| 3.3.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30页 |
| 3.3.4 测序结果 | 第30-32页 |
| 3.4 讨论 | 第32-34页 |
| 4 棕点石斑鱼人工雌核发育子代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 第34-38页 |
| 4.1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4.2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4.3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4.4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4.5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 4.6 讨论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