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概述 | 第15-27页 |
2.1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内涵 | 第15-20页 |
2.1.1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2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划分 | 第16-17页 |
2.1.3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1.4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 第18-20页 |
2.2 利益表达机制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1 利益表达 | 第20页 |
2.2.2 利益表达机制 | 第20-21页 |
2.2.3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21-22页 |
2.3 健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意义 | 第22-27页 |
2.3.1 有利于凝聚深化改革的力量 | 第22-23页 |
2.3.2 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第23-24页 |
2.3.3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4-25页 |
2.3.4 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 第25-27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现状 | 第27-36页 |
3.1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取得的成就 | 第27-29页 |
3.1.1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逐渐增强 | 第27-28页 |
3.1.2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会不断增多 | 第28页 |
3.1.3 理性表达成为弱势群体首选表达方式 | 第28-29页 |
3.2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3.2.1 利益表达主体基础薄弱 | 第29-32页 |
3.2.2 利益表达客体反馈不足 | 第32-33页 |
3.2.3 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 | 第33-36页 |
第4章 健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 | 第36-45页 |
4.1 健全利益表达主体培育机制 | 第36-39页 |
4.1.1 增强弱势群体的经济实力 | 第36-37页 |
4.1.2 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素养 | 第37页 |
4.1.3 扶持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 | 第37-39页 |
4.2 健全利益表达客体反馈机制 | 第39-40页 |
4.2.1 推进客体反馈的程序化 | 第39页 |
4.2.2 加强对客体反馈的监督 | 第39-40页 |
4.2.3 提高客体反馈的自觉性 | 第40页 |
4.3 健全利益表达实现机制 | 第40-45页 |
4.3.1 强化政治制度的功能 | 第41-42页 |
4.3.2 发挥信访制度的作用 | 第42-43页 |
4.3.3 开拓利益表达新渠道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