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概况 | 第12-15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2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 | 第12-13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 | 第13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条件及传播途径 | 第13-14页 |
|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 | 第14-15页 |
|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类型 | 第15-18页 |
| ·质量抗性 | 第15-16页 |
| ·数量抗性 | 第16-18页 |
|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资源筛选 | 第18页 |
|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 ·分离群体分离分析法(BSA) | 第18页 |
| ·近等基因系法 | 第18-19页 |
| ·利用连锁群已有的标记筛选法 | 第19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9-20页 |
|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 第20页 |
| ·微卫星标记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微卫星标记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156 份中国大豆资源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 | 第21-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大豆资源 | 第21页 |
| ·培养基的制备及大豆疫霉菌株的培养 | 第21页 |
| ·抗性鉴定 | 第21页 |
| ·基因推导 | 第21-22页 |
| ·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 ·大豆资源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 ·大豆资源抗疫霉根腐病基因推导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8页 |
| ·结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引自美国的85 份大豆资源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 | 第30-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 ·大豆资源 | 第30页 |
| ·培养基的制备及大豆疫霉菌株的培养 | 第30页 |
| ·抗性鉴定 | 第30页 |
| ·基因推导 | 第30页 |
|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子鉴定 | 第37-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大豆资源 | 第37页 |
| ·大豆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 ·DNA 浓度的测定 | 第37页 |
| ·鉴别Rps1 座位等位基因的SSR 标记筛选 | 第37-38页 |
| ·大豆资源Rps1 座位等位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38页 |
| ·聚类分析 | 第38页 |
| ·PCR 扩增 | 第38页 |
|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38-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鉴定Rps1 座位等位基因的引物筛选 | 第39-40页 |
| ·分子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大豆品种皖豆15 抗疫霉根腐病基因 RpsWD15 作图 | 第46-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6页 |
| ·大豆疫霉PsMC1 的培养 | 第46页 |
| ·抗性鉴定 | 第46-47页 |
| ·大豆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 ·DNA 浓度的测定 | 第47页 |
| ·抗感池的建立 | 第47页 |
| ·PCR 扩增 | 第47页 |
|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47页 |
| ·SSR 引物的合成及筛选 | 第47页 |
| ·皖豆15 抗疫霉根腐病基因作图 | 第47-48页 |
|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 ·亲本及其F_(2:3) 家系对大豆疫霉菌株PsMC1 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8-49页 |
| ·抗病基因RpsWD15 的SSR 标记及作图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