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44页 |
1.1 荧光分析法 | 第7-16页 |
1.1.1 荧光分析法概述 | 第7-9页 |
1.1.2 荧光分析基本原理 | 第9-12页 |
1.1.3 荧光光谱的特点 | 第12-13页 |
1.1.4 荧光的内滤效应 | 第13页 |
1.1.5 荧光猝灭作用 | 第13-15页 |
1.1.6 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15-16页 |
1.2 蛋白质与药物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6-41页 |
1.2.1 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 | 第17-22页 |
1.2.2 蛋白质的功能 | 第22-24页 |
1.2.3 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 第24页 |
1.2.4 血清白蛋白的组成 | 第24-26页 |
1.2.5 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参数变化值 | 第26-31页 |
1.2.5.1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测定 | 第26-29页 |
1. Scatchard 方法 | 第26-27页 |
2. 修正 Stern-Volmer 方程 | 第27页 |
3. Lineweaver-Burk 双倒数方程 | 第27-28页 |
4. Benesi-Hildebrand 方程[89] | 第28-29页 |
1.2.5.2 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力 | 第29-30页 |
1.2.5.3 药物分子对白蛋白分子构象的影响 | 第30-31页 |
1.2.6 荧光光谱法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第31-41页 |
1.2.6.1 方法概述 | 第31-33页 |
1.2.6.2 白蛋白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法 | 第33-34页 |
1.2.6.3 近年来研究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部分研究成果 | 第34-4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41-44页 |
第二章 黄芩苷类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4-5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2.1.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2.1 血清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性质 | 第47-50页 |
2.2.2 金属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 第50-55页 |
2.3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磁金纳米粒子在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牛蒡子苷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 第56-6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3.1.2 实验过程 | 第58-62页 |
3.1.2.1 Fe_3O_4/Au 复合粒子的制备[163] | 第58-59页 |
3.1.2.2 BSA 在磁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固定 | 第59页 |
3.1.2.3 荧光测量 | 第59-61页 |
3.1.2.4 药物结合 | 第61-6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3.2.1 Fe_3O_4/Au 复合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62-63页 |
3.2.2 BSA 在磁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固定 | 第63-64页 |
3.2.3 非特异吸附 | 第64页 |
3.2.4 结合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65-66页 |
3.3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以硫醇树脂作白蛋白的载体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甘草苷的相互作用 | 第67-7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8-73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68-69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69-73页 |
4.1.2.1 BSA 在硫醇树脂上的固定 | 第69-71页 |
4.1.2.2 荧光测量 | 第71-72页 |
4.1.2.3 空白测试 | 第72-73页 |
4.1.2.4 药物的结合 | 第7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3-77页 |
4.2.1 标准曲线 | 第73页 |
4.2.2 BSA 在硫醇树脂上的固定 | 第73-75页 |
4.2.3 非特异性吸附 | 第75页 |
4.2.4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 | 第75-77页 |
4.3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7页 |
摘要 | 第97-99页 |
ABSTRACT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