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理论概述 | 第10-21页 |
1.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涵义及法理基础 | 第10-12页 |
1.1.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涵义 | 第10-11页 |
1.1.2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法理基础 | 第11-12页 |
1.2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性质分析 | 第12-15页 |
1.2.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是法定权利 | 第12-13页 |
1.2.2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是形成权 | 第13-14页 |
1.2.3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是劳动权 | 第14-15页 |
1.3 我国劳动者预告辞职权行使的特征 | 第15页 |
1.3.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行使是要式的法律行为 | 第15页 |
1.3.2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行使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 第15页 |
1.3.3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行使是单方法律行为 | 第15页 |
1.4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与相关权利的区别 | 第15-18页 |
1.4.1 与劳动者即时辞职权的区别 | 第15-16页 |
1.4.2 与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区别 | 第16-17页 |
1.4.3 与劳动合同中止权的区别 | 第17页 |
1.4.4 与劳动合同终止权的区别 | 第17-18页 |
1.5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价值 | 第18-21页 |
1.5.1 保障劳动者择业自由 | 第18页 |
1.5.2 矫正不平等关系以保护弱者利益 | 第18-19页 |
1.5.3 实现社会整体效益 | 第19页 |
1.5.4 保障劳动者人权 | 第19-21页 |
2 我国关于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立法及存在问题 | 第21-28页 |
2.1 关于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立法 | 第21页 |
2.2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2.2.1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适用的劳动合同范围过大 | 第21-24页 |
2.2.3 预告期对不同职业地位的劳动者缺乏针对性 | 第24-25页 |
2.2.4 立法对用人单位设置弃权条款限制劳动力流动缺乏规制 | 第25-26页 |
2.2.5 立法对劳动者违约金的设置不合理 | 第26-27页 |
2.2.6 对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和竞业限制的约定法律后果规定不明确 | 第27-28页 |
3 其他国家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立法及借鉴 | 第28-33页 |
3.1 其他国家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相关立法 | 第28-30页 |
3.1.1 法国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相关立法 | 第28页 |
3.1.2 德国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相关立法 | 第28-29页 |
3.1.3 日本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相关立法 | 第29-30页 |
3.1.4 英国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相关立法 | 第30页 |
3.2 其他国家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 第30-33页 |
3.2.1 劳动者行使预告辞职权有明确的范围限制 | 第30-31页 |
3.2.2 预告期限的长短灵活多样化 | 第31-32页 |
3.2.3 劳动者违法行使预告辞职权的法律后果规定明确具体 | 第32-33页 |
4 完善我国劳动者预告辞职权制度的措施 | 第33-40页 |
4.1 完善预告辞职权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4.1.1 诚实信用的原则 | 第33页 |
4.1.2 公平公正的原则 | 第33页 |
4.1.3 倾斜保护的原则 | 第33-34页 |
4.2 预告辞职权制度的具体完善措施 | 第34-40页 |
4.2.1 限制劳动者预告辞职权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4.2.2 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期限对预告期进行区分设置 | 第35-36页 |
4.2.3 加强对高端劳动者行使预告辞职权的规制 | 第36-37页 |
4.2.4 明确劳动者行使预告辞职权的违约金数额 | 第37-38页 |
4.2.5 适当扩大违约金的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4.2.6 明确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赔偿标准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