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案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景观叙事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页 |
2.1.1 叙事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2 叙事性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3 景观叙事与叙事性景观 | 第16页 |
2.2 环境认知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2.1 环境行为学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2 环境认知的表象 | 第17-18页 |
2.2.3 环境的记忆与学习 | 第18页 |
2.2.4 环境的可意向性 | 第18-19页 |
2.2.5 影响环境意向的因素 | 第19-21页 |
第3章 环境认知导向的叙事性景观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3.1 对于叙事环境的认知主体的分类 | 第21页 |
3.1.1 与环境有关的群体和公众 | 第21页 |
3.1.2 对环境信息的熟识和生疏 | 第21页 |
3.2 认知主体的个体感知认识 | 第21-23页 |
3.2.1 个体感知要素 | 第21-22页 |
3.2.2 个体感知方式 | 第22-23页 |
3.3 认知主体心理要素探析 | 第23-24页 |
3.3.1 认知主体的情感 | 第24页 |
3.3.2 认知主体的联想 | 第24页 |
3.3.3 认知主体的回忆 | 第24页 |
3.4 认知客体的叙事方式 | 第24-25页 |
3.4.1 直接叙事法 | 第24-25页 |
3.4.2 隐性叙事法 | 第25页 |
3.5 主客体环境互动的行为研究 | 第25-28页 |
3.5.1 环境设定诱发体验行为 | 第25-26页 |
3.5.2 参与活动获得体验 | 第26-27页 |
3.5.3 环境意蕴的领悟 | 第27-28页 |
3.6 环境认知导向的景观叙事理论框架 | 第28-29页 |
第4章 环境认知导向的叙事性景观设计方法思考 | 第29-47页 |
4.1 景观主题定位 | 第29-32页 |
4.1.1 宗教神话类景观 | 第29-30页 |
4.1.2 追忆历史类景观 | 第30页 |
4.1.3 地域文化类景观 | 第30-31页 |
4.1.4 主题事件类景观 | 第31-32页 |
4.1.5 探索未来类景观 | 第32页 |
4.2 景观秩序的排列与组织 | 第32-36页 |
4.2.1 时间序列组织 | 第32-35页 |
4.2.2 空间节奏组织 | 第35-36页 |
4.3 景观内容的叙述 | 第36-39页 |
4.3.1 隐喻 | 第36-37页 |
4.3.2 省略 | 第37-38页 |
4.3.3 反复 | 第38页 |
4.3.4 婉转 | 第38-39页 |
4.4 营造叙事性景观意向 | 第39-47页 |
4.4.1 感知层面 | 第39-43页 |
4.4.2 情感层面 | 第43-45页 |
4.4.3 体验层面 | 第45-47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以“十堰市张湾文化园景观设计”为例 | 第47-58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7-49页 |
5.1.1 现状条件与分析 | 第47-48页 |
5.1.2 规划目标 | 第48页 |
5.1.3 整体设计思路及空间初步设计 | 第48-49页 |
5.1.4 景观总体规划 | 第49页 |
5.2 景观主题定位 | 第49-50页 |
5.3 景观序列的组织与编排 | 第50-52页 |
5.3.1 顺序的时间序列组织 | 第50-52页 |
5.3.2 富有韵律的空间序列组织 | 第52页 |
5.4 景观内容的叙述 | 第52-55页 |
5.4.1 直接叙事 | 第52-53页 |
5.4.2 隐性叙事 | 第53-55页 |
5.5 叙事性景观意向的营造 | 第55-58页 |
5.5.1 感知层面 | 第55-57页 |
5.5.2 情感层面 | 第57页 |
5.5.3 体验层面 | 第57-5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