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查起诉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非法证据及其排除规则概述 | 第9-16页 |
(一) 非法证据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 非法证据的分类及其排除规则 | 第10-16页 |
1、非法言词据及其排除规则 | 第10-13页 |
2、非法实物证据及其排除规则 | 第13-16页 |
二、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基本依据和诉讼价值 | 第16-27页 |
(一)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正当性依据 | 第16-17页 |
(二)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律依据 | 第17-19页 |
(三)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价值 | 第19-27页 |
1、凸显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 | 第20-22页 |
2、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 第22-24页 |
3、阻断非法证据进入庭审程序 | 第24-27页 |
三、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 公诉部门自身定位不准 | 第27-28页 |
(二) 何为非法证据难以把握 | 第28-29页 |
1、对非法证据作扩大化理解 | 第28页 |
2、对非法证据排除范围作限缩解释 | 第28-29页 |
3、如何界定“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存在困难 | 第29页 |
(三) 发现非法证据的渠道单一 | 第29-30页 |
(四) 对职侦案件的取证难以监督 | 第30-31页 |
(五)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缺乏可操纵性 | 第31-33页 |
1、审查起诉阶段发现非法证据困难 | 第31页 |
2、审查起诉阶段对非法证据调查核实困难 | 第31-32页 |
3、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程序机械单一 | 第32-33页 |
四、建立和完善审查起诉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 第33-42页 |
(一)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原则 | 第33-34页 |
1、强制排除与裁量排除相结合 | 第33页 |
2、主动排除与优先处理相结合 | 第33-34页 |
3、事先预防与事后排除相结合 | 第34页 |
(二) 发现非法证据的途径 | 第34-36页 |
1、通过提审犯罪嫌疑人发现 | 第34-35页 |
2、通过引导侦查活动发现 | 第35页 |
3、通过审查材料发现 | 第35-36页 |
(三)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 | 第36-37页 |
1、当事人一方依申请启动 | 第36页 |
2、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 | 第36-37页 |
(四) 非法证据的调查与处理 | 第37-39页 |
1、非法言词证据的调查处理 | 第38页 |
2、非法实物证据的调查处理 | 第38-39页 |
(五) 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 | 第39-40页 |
1、初步调查 | 第39页 |
2、举证责任 | 第39-40页 |
3、裁定 | 第40页 |
(六) 救济途径 | 第40-42页 |
五、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配套保障机制 | 第42-46页 |
(一) 强化自身素能建设 | 第42-43页 |
1、转变执法理念 | 第42页 |
2、提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 | 第42-43页 |
(二) 完善提前介入制度 | 第43-44页 |
(三) 保障并强化辩方参与非法证据排除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