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自动变负荷功能大型制氧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首钢京唐公司空分项目概况 | 第12页 |
1.1.2 首钢京唐公司空分产品 | 第12-13页 |
1.2 空气分离技术 | 第13-16页 |
1.2.1 空气分离技术分类 | 第13-15页 |
1.2.2 空分设备分类 | 第15-16页 |
1.3 现代空分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单体设备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工艺流程的发展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制氧机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工作原理 | 第20-30页 |
2.1 首钢京唐公司制氧机组运行情况 | 第20-22页 |
2.2 制氧机组工艺流程概述 | 第22-25页 |
2.2.1 氧、氮生产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2.2.2 氩精馏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2.2.3 冷量供应 | 第24页 |
2.2.4 产品输送分配 | 第24页 |
2.2.5 快速变负荷流程 | 第24-25页 |
2.2.6 液体贮槽和后备系统 | 第25页 |
2.3 主要设备工作原理 | 第25-28页 |
2.3.1 空气压缩系统 | 第25-26页 |
2.3.2 分子筛吸附系统 | 第26页 |
2.3.3 膨胀机系统 | 第26-27页 |
2.3.4 增压机系统 | 第27页 |
2.3.5 循环氮压机系统 | 第27-28页 |
2.3.6 内压缩工艺流程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制氧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 第30-40页 |
3.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第30-32页 |
3.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第32-34页 |
3.2.1 控制站配置 | 第32-33页 |
3.2.2 操作站配置 | 第33页 |
3.2.3 通讯网络配置 | 第33-34页 |
3.3 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 第34-39页 |
3.3.1 软件组态环境 | 第34-35页 |
3.3.2 应用软件构成 | 第35-39页 |
3.4 木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制氧机组的基础控制 | 第40-66页 |
4.1 制氧机组总体控制对象 | 第40-41页 |
4.2 空压机系统控制逻辑 | 第41-49页 |
4.2.1 空压机启动 | 第41-42页 |
4.2.2 空压机停车 | 第42-44页 |
4.2.3 空压机的自动加载 | 第44页 |
4.2.4 空压机的防喘振控制 | 第44-49页 |
4.3 分子筛吸附器控制逻辑 | 第49-56页 |
4.3.1 分子筛吸附器再生过程 | 第49-50页 |
4.3.2 分子筛控制程序 | 第50-56页 |
4.4 膨胀机系统控制逻辑 | 第56-60页 |
4.4.1 低压膨胀机控制逻辑 | 第56-58页 |
4.4.2 中压膨胀机控制逻辑 | 第58-60页 |
4.5 循环氮压机控制逻辑 | 第60-65页 |
4.5.1 循环氮压机启动 | 第60-62页 |
4.5.2 循环氮压机停车 | 第62-65页 |
4.5.3 就地PLC防喘振柜 | 第65页 |
4.6 木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自动变负荷策略的优化控制研究 | 第66-82页 |
5.1 自动变负荷技术概述 | 第66-68页 |
5.1.1 自动变负荷技术的发展 | 第66-67页 |
5.1.2 自动变负荷控制原理 | 第67-68页 |
5.1.3 自动变负荷控制分类 | 第68页 |
5.2 预测控制算法原理 | 第68-75页 |
5.2.1 预测控制算法定义 | 第68-72页 |
5.2.2 动态矩阵算法 | 第72-75页 |
5.3 预测控制目标的计算 | 第75-78页 |
5.3.1 装置描述 | 第75-76页 |
5.3.2 稳态目标计算 | 第76-78页 |
5.3.3 动态优化控制 | 第78页 |
5.4 仿真研究 | 第78-81页 |
5.4.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5.4.2 稳态目标计算 | 第79-80页 |
5.4.3 仿真数据结果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