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社区服务中心适老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7页 |
1.3.1 研究内容及论文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2章 寒地城市老年人社区交往活动调查与分析 | 第17-35页 |
2.1 寒地城市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1.1 气候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1.2 社会影响因素 | 第18页 |
2.1.3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 寒地城市老年人社区交往活动特征 | 第19-20页 |
2.2.1 生理特征 | 第19页 |
2.2.2 心理特征 | 第19页 |
2.2.3 行为习惯特征 | 第19-20页 |
2.3 寒地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适老性需求调研 | 第20-31页 |
2.3.1 调研方法及内容 | 第20-21页 |
2.3.2 调查概况 | 第21-31页 |
2.4 寒地城市社区服务中心适老性方面现存问题 | 第31-32页 |
2.4.1 人性化设计的匮乏 | 第31页 |
2.4.2 必要功能的缺失 | 第31-32页 |
2.4.3 设计的雷同不完善 | 第32页 |
2.4.4 原有配套指标的局限性 | 第32页 |
2.4.5 前瞻性的匮乏 | 第32页 |
2.5 寒地城市社区服务中心适老性设计理念 | 第32-34页 |
2.5.1 人性化 | 第32页 |
2.5.2 可持续化 | 第32-33页 |
2.5.3 需求化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寒地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适老性设计策略 | 第35-52页 |
3.1 场地设计及总体布局 | 第35-39页 |
3.1.1 选址的原则 | 第35页 |
3.1.2 场地设计的要求 | 第35-36页 |
3.1.3 总体布局的分类 | 第36-39页 |
3.2 功能组织 | 第39-45页 |
3.2.1 功能的适老性定位 | 第39-44页 |
3.2.2 功能的地域化设置 | 第44-45页 |
3.3 空间营造 | 第45-48页 |
3.3.1 结构类型的选择 | 第45页 |
3.3.2 适老尺度的推敲 | 第45-47页 |
3.3.3 灵活空间的微气候处理 | 第47-48页 |
3.4 形态塑造 | 第48-50页 |
3.4.1 以功能为基础 | 第48-49页 |
3.4.2 以环境为依据 | 第49页 |
3.4.3 以技术为手段 | 第49页 |
3.4.4 以个性为灵魂 | 第49-50页 |
3.5 规模控制 | 第50-51页 |
3.5.1 社区规模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规模参照依据 | 第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黑龙江大正莅江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实践 | 第52-77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2-55页 |
4.1.1 社区发展的诉求 | 第52-53页 |
4.1.2 寒地特色的地域性展示 | 第53-54页 |
4.1.3 适老特征的综合性表达 | 第54-55页 |
4.2 多元整体化的功能布局 | 第55-67页 |
4.2.1 区域环境内的场地控制 | 第55-58页 |
4.2.2 合理的功能定位及组成 | 第58-63页 |
4.2.3 清晰的交通流线 | 第63-67页 |
4.3 满足老年人交往需求的向心性空间 | 第67-72页 |
4.3.1 引导性的入口空间 | 第67-70页 |
4.3.2 流动的开放空间 | 第70-71页 |
4.3.3 强化的核心空间 | 第71-72页 |
4.4 适应寒地城市气候的地域化形态 | 第72-76页 |
4.4.1 比例与尺度 | 第72-74页 |
4.4.2 色彩与质感 | 第74-76页 |
4.4.3 符号、装饰与细部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