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政府作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15-17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7-25页
    2.1 概念界定第17-22页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第17-18页
        2.1.2 金融中心第18-19页
        2.1.3 政府作用第19-22页
    2.2 相关理论第22-25页
        2.2.1 市场失灵理论第22-23页
        2.2.2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第23页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3-25页
3. 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政府作用分析第25-49页
    3.1 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竞争力现状第25-41页
        3.1.1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第25-28页
        3.1.2 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第28-41页
    3.2 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作用的不足第41-45页
        3.2.1 金融规划不到位第41-42页
        3.2.2 法制环境不完善第42-43页
        3.2.3 金融风险防控不力第43-44页
        3.2.4 载体建设推进滞后第44-45页
    3.3 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45-49页
        3.3.1 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第45-46页
        3.3.2 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第46-47页
        3.3.3 政府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第47-49页
4. 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机遇与挑战第49-55页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机遇第49-51页
        4.1.1 互联互通的发展机会第49-50页
        4.1.2 激发经济活力第50页
        4.1.3 一系列利好政策第50-51页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挑战第51-55页
        4.2.1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第51-52页
        4.2.2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挑战第52页
        4.2.3 对经济投资安全的挑战第52-55页
5. 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借鉴第55-61页
    5.1 我国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55-57页
        5.1.1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55-56页
        5.1.2 成都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56-57页
    5.2 国外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第57-61页
6. 发挥政府作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建议第61-69页
    6.1 优化规划布局,加强政策引导第61-63页
        6.1.1 制定全局性的发展规划第61页
        6.1.2 制定有效引导政策第61-63页
    6.2 建立调控体系,释放金融活力第63-65页
        6.2.1 制定政府适度扶持性的金融调控体系第63-64页
        6.2.2 优化金融结构第64页
        6.2.3 推动金融创新第64-65页
    6.3 强化法制建设,健全风险防控第65-67页
        6.3.1 加强法制环境建设第65页
        6.3.2 健全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第65-66页
        6.3.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66-67页
    6.4 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第67-69页
        6.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67页
        6.4.2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67-68页
        6.4.3 建设服务性政府第68-6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主要结论第69页
    7.2 研究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7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D-SW煤矿精益化管理再推进研究--基于对综采员工精益化生产与管理的问卷调查
下一篇:基于水土保持的雨洪管理策略及其景观化途径--以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