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20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 2.1.3 气象气候 | 第18-19页 | 
| 2.1.4 河流水文 | 第19页 | 
| 2.1.5 土壤植被 | 第19-20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 2.3 水质概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 3.1 采样点与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 3.2 阳宗海水质现代调查结果 | 第23-25页 | 
| 3.3 实验处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 3.3.1 ~(210)Pb、~(137)Cs定年 | 第25页 | 
| 3.3.2 碳酸盐含量测量 | 第25页 | 
| 3.3.3 粒度测量 | 第25-26页 | 
| 3.3.4 总有机碳(TOC)及其同位素、总氮(TN)及其同位素以及C/N的测量 | 第26页 | 
| 3.3.5 总硫、硫酸盐、还原硫的测量 | 第26-29页 | 
| 第四章 阳宗海沉积年代结果与环境指标特征分析 | 第29-39页 | 
| 4.1 阳宗海沉积物年代学序列建立 | 第29-30页 | 
| 4.2 粒度各组分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30-32页 | 
| 4.3 碳酸盐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32-34页 | 
| 4.4 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变化特征及环境意义 | 第34-36页 | 
| 4.5 有机质稳定 δ~(13)Corg、δ~(15)N特征分析与环境指示意义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阳宗海钻孔沉积物中硫含量分析 | 第39-46页 | 
| 5.1 硫元素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循环过程 | 第39-40页 | 
| 5.2 阳宗海钻孔中S的分布 | 第40-43页 | 
| 5.3 总硫(TS)与总有机碳(TOC)的相关分析及与(Fe)、锰(Mn)浓度的关系 | 第43-46页 | 
| 5.3.1 总硫(TS)与总有机碳(TOC)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 5.3.2 铁(Fe)、锰(Mn)浓度变化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阳宗海环境指标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信号 | 第46-53页 | 
| 6.1 各环境指标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 6.2 阳宗海近2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信号 | 第47-5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8页 | 
| 7.1 环境指标变化特征钻孔对比 | 第53-54页 | 
| 7.2 S含量变化特征钻孔对比 | 第54页 | 
| 7.3 近200年阳宗海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信号 | 第54-56页 | 
| 7.4 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56页 | 
| 7.5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 附录 1 | 第69-70页 | 
| 附录 2 | 第70-71页 | 
| 附录 3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