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表 | 第7-12页 |
本文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 | 第12-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光催化还原CO_2的原理和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1 光合作用的原理 | 第15页 |
1.2.2 光催化还原CO_2的反应原理 | 第15-21页 |
1.2.3 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TPA类过渡金属配合物 | 第23-26页 |
1.3.1 概述 | 第23页 |
1.3.2 TPA类过渡金属配合物 | 第23-26页 |
1.4 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及其衍生物脱氢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4.1 概述 | 第26-27页 |
1.4.2 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及其衍生物脱氢 | 第27-29页 |
1.5 论文设计的思想 | 第29-30页 |
第2章 TPA类铁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 | 第30-47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TPA类铁配合物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 第30-46页 |
2.2.1 TPA类铁配合物的性质 | 第30-34页 |
2.2.1.1 配合物a_1、b_1、c_1的结构简式 | 第30-31页 |
2.2.1.2 配合物a_1、b_1、c_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2.2.1.3 配合物a_1、b_1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2.2.1.4 配合物c_1的电化学性质 | 第33-34页 |
2.2.2 配合物a_1、b_1、c_1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 | 第34-39页 |
2.2.2.1 空白对照实验 | 第35-37页 |
2.2.2.2 BNAH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2.3 BIH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3 光催化还原CO_2条件的优化 | 第39-46页 |
2.2.3.1 光敏剂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39-41页 |
2.2.3.2 牺牲剂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3.3 溶剂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3.4 催化剂b_1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2.2.3.5 TEOA/PC比例的确定 | 第44-45页 |
2.2.3.6 最优条件下a_1、b_1、c_1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 | 第45-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TPA类钴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 | 第47-61页 |
3.1 概述 | 第47页 |
3.2 TPA类钴配合物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 第47-54页 |
3.2.1 TPA类钴配合物的性质 | 第47-50页 |
3.2.1.1 配合物a_2、b_2、c_2的结构简式 | 第47页 |
3.2.1.2 配合物a_2、b_2、c_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7-49页 |
3.2.1.3 配合物a_2、b_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3.2.2 配合物a_2、b_2、c_2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 | 第50-51页 |
3.2.2.1 BIH对光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51页 |
3.2.3 光催化还原CO_2条件的优化 | 第51-54页 |
3.2.3.1 催化剂b_2量的确定 | 第52页 |
3.2.3.2 TEOA/PC比例的确定 | 第52-53页 |
3.2.3.3 最优条件下a_2、b_2、c_2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 | 第53-54页 |
3.3 TPA类镍配合物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 第54-60页 |
3.3.1 TPA类镍配合物的性质 | 第54-57页 |
3.3.1.1 配合物b_3的结构简式 | 第54-55页 |
3.3.1.2 配合物b_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5-56页 |
3.3.1.3 配合物b_3的红外光谱 | 第56页 |
3.3.1.4 最优条件下b_3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 | 第56-57页 |
3.3.2 几种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结果比较 | 第57-60页 |
3.3.2.1 配合物b_1、b_2、b_3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的比较 | 第57-59页 |
3.3.2.2 配合物a_1、a_2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的比较 | 第59-60页 |
3.3.2.3 配合物c_1、c_2光催化CO_2还原的结果的比较 | 第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研究 | 第61-70页 |
4.1 概述 | 第61页 |
4.2 CdS、Ni_2P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61-62页 |
4.2.1 硫化镉(CdS)的合成 | 第61页 |
4.2.2 磷化镍(Ni_2P)的合成 | 第61-62页 |
4.2.3 Cd S/Ni_2P混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62页 |
4.3 CdS、Ni_2P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62-65页 |
4.3.1 CdS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2-63页 |
4.3.2 Ni_2P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3-64页 |
4.3.3 Ni_2P/CdS混合催化剂的表征 | 第64-65页 |
4.4 CdS/Ni_2P体系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研究 | 第65-69页 |
4.4.1 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d1-d6)的结构简式 | 第65页 |
4.4.2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产物(e1-e5)的结构简式 | 第65-66页 |
4.4.3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的实验条件 | 第66页 |
4.4.4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脱氢的空白对照实验 | 第66页 |
4.4.5 Ni_2P所占比例对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脱氢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6 Ni_2P/CdS的量对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脱氢的影响 | 第67页 |
4.4.7 光照时间对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脱氢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8 最优条件下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结果 | 第68页 |
4.4.9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机理讨论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实验部分 | 第70-83页 |
5.1 试剂和仪器 | 第70-72页 |
5.1.1 实验试剂及处理 | 第70-71页 |
5.1.2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 | 第71-7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5.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72页 |
5.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2页 |
5.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72-73页 |
5.2.4 电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73页 |
5.2.5 光催化还原CO_2的实验 | 第73页 |
5.2.6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脱氢实验 | 第73-74页 |
5.3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74-83页 |
5.3.1 配合物的合成步骤和表征数据 | 第74-83页 |
5.3.1.1 a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 第74-75页 |
5.3.1.2 b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 第75-77页 |
5.3.1.3 c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 第77-79页 |
5.3.1.4 BIH(1, 3-二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的合成 | 第79-80页 |
5.3.1.5 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 第80-81页 |
5.3.1.6 光催化Hantzsch 1,4-二氢吡啶衍生物脱氢 | 第81-83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