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激光焊接技术 | 第11-13页 |
1.2.1 激光焊接原理 | 第12-13页 |
1.2.2 激光焊接特点 | 第13页 |
1.3 钢/铝异种金属焊接难点 | 第13-14页 |
1.4 钢/铝激光焊接方法 | 第14-17页 |
1.4.1 钢/铝激光熔焊 | 第14页 |
1.4.2 钢/铝激光钎焊 | 第14-15页 |
1.4.3 钢/铝激光熔-钎焊 | 第15-16页 |
1.4.4 钢/铝激光熔-压复合焊 | 第16页 |
1.4.5 钢/铝激光-电弧复合焊 | 第16-17页 |
1.5 钢/铝激光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钢/铝激光焊试验材料、设备和试验方案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3 试验设备 | 第20-24页 |
2.3.1 激光系统 | 第20-21页 |
2.3.2 焊接机器人 | 第21-23页 |
2.3.3 焊接夹具 | 第23-24页 |
2.4 钢/铝激光焊试验过程 | 第24-25页 |
2.4.1 粉末的选择 | 第24页 |
2.4.2 试验过程 | 第24-25页 |
2.5 焊接接头组织性能测试 | 第25-29页 |
2.5.1 拉伸强度试验 | 第25-26页 |
2.5.2 应力试验 | 第26-27页 |
2.5.3 显微硬度试验 | 第27页 |
2.5.4 焊缝微观形貌及组织观察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钢/铝激光焊温度场和应力场有限元模拟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有限元法 | 第30-31页 |
3.3 有限元软件SYSWELD简介 | 第31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6页 |
3.4.1 焊接传热基本方程 | 第31-32页 |
3.4.2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4.3 热源模型 | 第32-34页 |
3.4.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34-35页 |
3.4.5 装夹条件 | 第35页 |
3.4.6 有限元网格 | 第35-36页 |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5.1 钢/铝激光焊接工艺参数对熔深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2 钢/铝激光焊接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5.3 钢/铝激光焊接应力场及变形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焊接接头组织与成分分析 | 第41-47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焊缝成形性 | 第41-42页 |
4.3 焊缝显微硬度 | 第42-43页 |
4.4 接头微观组织分析 | 第43-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钢/铝激光焊工艺多目标参数优化 | 第47-60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田口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5.2.1 田口试验方法起源 | 第47页 |
5.2.2 田口质量损失函数 | 第47-49页 |
5.2.3 品质评价S/N比法 | 第49-50页 |
5.3 响应面法 | 第50-52页 |
5.3.1 响应面法简介 | 第50-51页 |
5.3.2 响应面法在激光焊接中的研究现状 | 第51-52页 |
5.4 基于Multi-objective Taguchi—RSM的焊接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2-55页 |
5.4.1 激光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52-53页 |
5.4.2 多目标田口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5.4.3 多目标综合信噪比方法 | 第54-55页 |
5.4.4 焊接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5页 |
5.5 焊接工艺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55-57页 |
5.6 焊接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7-58页 |
5.7 优化结果验证 | 第58-5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