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作为“活态遗产”的红河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聚落保护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选题目的第12页
        1.1.3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6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页
        1.2.2 研究问题第13-15页
        1.2.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 论文结构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典型传统聚落“活态遗产”的保护研究第17-31页
    2.1 “活态遗产”传统聚落保护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第17-21页
        2.1.1 国内外相关文献、法规、理论的梳理第17-20页
        2.1.2 静态遗产与活态遗产的区别第20-21页
    2.2 国内外典型传统聚落“活态遗产”保护的借鉴第21-29页
        2.2.1 国外典型传统聚落“活态遗产”保护模式的借鉴第22-26页
        2.2.2 国内典型传统聚落“活态遗产”保护模式的借鉴第26-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内传统聚落“活态要素”解析第31-55页
    3.1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聚落活态要素分析第32-40页
        3.1.1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的遗产构成要素分析第32-35页
        3.1.2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遗产构成要素的“活态”分析第35-38页
        3.1.3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活态遗产”的主体原住民第38-40页
    3.2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原住民的“生活要素”的现状解析第40-51页
        3.2.1 元阳遗产区内传统聚落现状第40-44页
        3.2.2 元阳遗产区内传统聚落传统民居演变及现状第44-46页
        3.2.3 元阳遗产区内传统聚落空间环境与设施现状第46-48页
        3.2.4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现状第48-51页
    3.3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内原住民的“生产要素”现状解析第51-53页
        3.3.1 延用古老的灌溉系统,生产建筑逐渐消失第51-52页
        3.3.2 稻田耕种与养殖经济效益低第52页
        3.3.3 旅游开发村民受益小第52-53页
    3.4 元阳遗产区内传统聚落的“生态要素”保护现状解析第53页
        3.4.1 延续原始的村落选址与布局第53页
        3.4.2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第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活态遗产”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聚落保护模式研究第55-105页
    4.1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原住民生存物质空间的整体保护模式第56-91页
        4.1.1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的划分与保护第56-60页
        4.1.2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民居的分类保护与更新第60-80页
        4.1.3 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及设施的保护整治与提升第80-85页
        4.1.4 按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规律制定生态保护模式第85-86页
        4.1.5 修复与复原历史环境要素第86-91页
    4.2 原住民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保护模式第91-94页
        4.2.1 保护非遗传承人信息,复活民俗文化活动第91-93页
        4.2.2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第93页
        4.2.3 传统民居建筑工艺传承人的培训第93-94页
        4.2.4 农业生产技能技艺传承人的培训第94页
    4.3 提高原住民经济水平的“二个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第94-99页
        4.3.1 元阳遗产区内1.5次产业模式的发展第95-97页
        4.3.2 元阳遗产区内2.5产业模式的合理开发第97-99页
    4.4 “活遗”元阳遗产区传统聚落动态保护管理模式第99-103页
        4.4.1 自上而下的保护管理模式第100-101页
        4.4.2“两个主体”的保护管理模式第101-102页
        4.4.3 自下而上的保护管理模式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结语第105-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5-117页
附录B: 图片索引第117-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注乡村居民出行方式的乡村道路规划设计研究--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阿者科牛倮普村庄规划为例
下一篇:台湾当代建筑的在地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