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1.3.1 乡土景观 | 第11页 |
1.3.2 新乡土景观 | 第11-12页 |
1.3.3 保护 | 第12页 |
1.3.4 再生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乡土景观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2.1 国外乡土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2.2 国外乡土景观建设实践 | 第17-20页 |
2.2.1 乡土景观的"场所精神" | 第18页 |
2.2.2 诗意乡土景观的营建 | 第18-19页 |
2.2.3 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19-20页 |
2.2.4 整体环境的营造 | 第20页 |
2.3 国内乡土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4 国内乡土景观建设实践 | 第22-25页 |
3 晋南地区乡土景观的基础研究和分析 | 第25-52页 |
3.1 晋南地区概况 | 第25-30页 |
3.1.1 晋南的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3.1.2 晋南的乡俗民风 | 第26-30页 |
3.2 晋南地区乡土景观的基本构成 | 第30-47页 |
3.2.1 自然景观 | 第30-36页 |
3.2.2 聚落景观 | 第36-41页 |
3.2.3 农业景观 | 第41-42页 |
3.2.4 文化景观 | 第42-47页 |
3.3 晋南地区乡土景观的特征 | 第47-50页 |
3.3.1 晋南乡土景观的外在特征 | 第47-49页 |
3.3.2 晋南乡土景观的内在特征 | 第49-50页 |
3.4 晋南乡土景观的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3.4.1 自然资源问题 | 第50-51页 |
3.4.2 基础设施问题 | 第51页 |
3.4.3 民居建筑问题 | 第51页 |
3.4.4 植物绿化问题 | 第51页 |
3.4.5 产业结构问题 | 第51-52页 |
4 晋南新农村建设乡土景观保护与再生研究探索 | 第52-67页 |
4.1 保护与再生的思路 | 第52页 |
4.2 保护与再生的意义 | 第52-53页 |
4.3 保护的原则 | 第53-55页 |
4.3.1 整体性原则 | 第53页 |
4.3.2 传承性原则 | 第53-54页 |
4.3.3 地域性原则 | 第54页 |
4.3.4 生态平衡的原则 | 第54-55页 |
4.4 保护的策略 | 第55-58页 |
4.4.1 多方向分层保护策略 | 第55-56页 |
4.4.2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结合策略 | 第56-57页 |
4.4.3 历史传承与现代生活协同策略 | 第57-58页 |
4.5 再生的原则 | 第58-60页 |
4.5.1 整体协调原则 | 第58页 |
4.5.2 功能适用原则 | 第58-59页 |
4.5.3 景观可识别原则 | 第59页 |
4.5.4 因地制宜原则 | 第59页 |
4.5.5 人文关怀原则 | 第59-60页 |
4.6 再生的设计表达 | 第60-67页 |
4.6.1 辩证地提取再生材料 | 第60-61页 |
4.6.2 再生的设计表达 | 第61-67页 |
5 实例例证——乡土景观保护下的峰仙村景观设计表达 | 第67-85页 |
5.1 基地条件 | 第67-72页 |
5.1.1 村庄概况 | 第67-68页 |
5.1.2 峰仙村乡土景观现状 | 第68-72页 |
5.2 乡土景观保护与再生的技术路线 | 第72-75页 |
5.2.1 建设目标 | 第72页 |
5.2.2 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 第72-75页 |
5.3 乡土景观再生的设计表达 | 第75-85页 |
5.3.1 自然景观设计 | 第75-76页 |
5.3.2 聚落景观设计 | 第76-82页 |
5.3.3 文化景观设计 | 第82-84页 |
5.3.4 农业景观设计 | 第84-8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