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叶色突变体的产生方式 | 第11-13页 |
1.2.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叶色突变的相关细胞形态学分析 | 第14-15页 |
1.2.4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模式 | 第15-16页 |
1.2.5 产生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 | 第16-18页 |
1.3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1.3.1 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研究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2 叶色突变体在育种实践的应用 | 第19页 |
1.4 番茄的图位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1 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19-20页 |
1.4.2 番茄图位克隆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1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菌株、载体以及试剂 | 第21页 |
2.1.3 引物设计及序列测定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31页 |
2.2.1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22页 |
2.2.2 叶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与分析 | 第22页 |
2.2.3 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4 突变体叶片的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5 番茄叶片DNA的提取 | 第24页 |
2.2.6 T-DNA插入与vg突变体的共分离的PCR检测 | 第24-25页 |
2.2.7 F_2代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25页 |
2.2.8 InDel和CAPS分子标记的设计与筛选 | 第25-26页 |
2.2.9 分子标记的PCR扩增、酶切与筛选 | 第26页 |
2.2.10 目的基因的定位 | 第26页 |
2.2.11 目的区段的基因预测及序列分析 | 第26-27页 |
2.2.12 qRT-PCR分析 | 第27-28页 |
2.2.13 VIGS沉默候选基因 | 第28-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3.1 vg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31-32页 |
3.2 vg突变体的生理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叶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2 vg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 第33页 |
3.2.3 vg突变体叶片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33-34页 |
3.3 vg突变体的突变类型鉴定 | 第34-35页 |
3.4 vg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35页 |
3.5 vg基因的粗定位 | 第35-36页 |
3.6 vg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6-37页 |
3.7 vg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 第37-38页 |
3.8 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38-40页 |
3.9 VIGS沉默候选基因的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4.1 vg突变基因的突变机制推测 | 第42-43页 |
4.2 番茄THF1基因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物种 | 第43页 |
4.3 THF1基因的相关调控网络探讨 | 第43-44页 |
4.4 总结及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附录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