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1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1.1.2 海南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关于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关于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3 海南岛传统聚落景观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传统聚落 | 第18页 |
2.1.2 景观 | 第18-19页 |
2.1.3 景观基因与景观基因图谱 | 第19页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5页 |
2.2.1 海南岛汉族地区范畴界定 | 第19-21页 |
2.2.2 自然地理背景 | 第21-22页 |
2.2.3 历史人文环境 | 第22-25页 |
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与空间构成基本特征 | 第25-50页 |
3.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 第25-33页 |
3.1.1 根据形成原因分类 | 第25-27页 |
3.1.2 根据地形地貌分类 | 第27-30页 |
3.1.3 根据聚落布局形态分类 | 第30-33页 |
3.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构成与空间分析 | 第33-46页 |
3.2.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构成 | 第33-42页 |
3.2.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 | 第42-44页 |
3.2.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构成模式——以美孝村为例 | 第44-46页 |
3.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的形成机制 | 第46-48页 |
3.3.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历程 | 第46-47页 |
3.3.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50页 |
4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 | 第50-64页 |
4.1 景观基因的理论方法 | 第50页 |
4.1.1 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 | 第50页 |
4.1.2 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 | 第50页 |
4.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 | 第50-61页 |
4.2.1 布局形态的识别 | 第51-52页 |
4.2.2 院落特征的识别 | 第52-56页 |
4.2.3 公共建筑的识别 | 第56页 |
4.2.4 建筑装饰的识别 | 第56-60页 |
4.2.5 环境因子的识别 | 第60-61页 |
4.2.6 小结 | 第61页 |
4.3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提取 | 第61-64页 |
4.3.1 主体基因 | 第61-62页 |
4.3.2 附着基因 | 第62-64页 |
5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 第64-74页 |
5.1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平面图谱构建 | 第64-67页 |
5.1.1 跨区域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平面图谱构建 | 第64-66页 |
5.1.2 同一区域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平面图谱构建 | 第66-67页 |
5.2 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立面图谱构建 | 第67-71页 |
5.2.1 跨区域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立面图谱构建 | 第67-70页 |
5.2.2 同一区域海南岛汉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立面图谱构建 | 第70-71页 |
5.3 海南岛汉族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列举 | 第71-73页 |
5.4 海南岛汉族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意义 | 第73-74页 |
6 结语 | 第74-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