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本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2 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4-16页 |
1.3 软件工程监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6-19页 |
1.3.1 软件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3.2 软件工程监理的紧迫性 | 第17-19页 |
1.4 软件工程监理的国内外现状 | 第19-20页 |
1.4.1 软件工程监理的国外现状 | 第19页 |
1.4.2 软件工程监理的国内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软件工程监理体系的建立 | 第22-29页 |
2.1 软件工程简介 | 第22页 |
2.2 软件工程监理的概述 | 第22-25页 |
2.3 软件工程监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 第25-26页 |
2.4 软件工程监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26页 |
2.4.1 软件工程监理的对象界定 | 第26页 |
2.4.2 软件工程监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26页 |
2.5 软件工程监理体系构成图 | 第26-29页 |
3 软件工程监理的方式和内容 | 第29-52页 |
3.1 软件工程监理的运行方式 | 第29-32页 |
3.1.1 业主方、承建方、监理方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2 软件工程项目发包与承包的组织模式 | 第30-32页 |
3.2 软件工程监理的工作 | 第32-39页 |
3.2.1 软件工程前期的监理工作 | 第32-34页 |
3.2.2 软件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监理工作 | 第34-35页 |
3.2.3 软件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理 | 第35-38页 |
3.2.4 软件试运行、验收阶段的监理 | 第38-39页 |
3.3 软件工程监理的动态目标控制 | 第39-48页 |
3.3.1 软件工程监理动态目标控制理论 | 第39-43页 |
3.3.2 软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控制的监理 | 第43-48页 |
3.4 软件工程监理的合同管理 | 第48-49页 |
3.5 软件工程监理的风险管理 | 第49-51页 |
3.6 软件工程监理依据(见附录) | 第51-52页 |
4 软件工程监理行业的管理 | 第52-60页 |
4.1 软件工程承建单位的资质认证 | 第52页 |
4.2 监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和聘任 | 第52-53页 |
4.3 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 | 第53-55页 |
4.3.1 监理单位的设立 | 第53-54页 |
4.3.2 监理单位的资质等级和监理业务范围 | 第54-55页 |
4.4 监理单位的监理组织 | 第55-59页 |
4.5 监理费用的计算方法 | 第59页 |
4.6 对唐山市软件工程监理相关管理方法的起草(见附录) | 第59-60页 |
5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的影响分析 | 第60-70页 |
5.1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第60-64页 |
5.1.1 软件产业市场集中度 | 第60-62页 |
5.1.2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规模经济和效益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3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影响 | 第63-64页 |
5.2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第64-68页 |
5.2.1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64-67页 |
5.2.2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1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规模经济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2 软件工程监理对软件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69-70页 |
结论及软件工程监理的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1. 软件工程标准 | 第76-77页 |
2. 软件工程质量认证 | 第77-79页 |
3. 对唐山市软件工程监理相关管理办法的起草 | 第79-83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83-84页 |
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