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爆炸逻辑网络 | 第15-16页 |
1.2.2 爆炸逻辑网络炸药技术 | 第16-23页 |
1.2.3 爆炸网络装药工艺研究 | 第23-25页 |
1.3 与装药工艺有关的流变学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1.3.1 稳态剪切流 | 第25-26页 |
1.3.2 流体的流动特性 | 第26-27页 |
1.3.3 粘度的测量 | 第27-28页 |
1.3.4 传爆药药浆的流变性能对装药工艺的影响 | 第28-30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2 GAP/CL-20基传爆药配方设计研究 | 第32-58页 |
2.1 主体炸药的选择 | 第32-35页 |
2.1.1 RDX | 第33页 |
2.1.2 HMX | 第33-34页 |
2.1.3 CL-20 | 第34-35页 |
2.2 分子动力学方法优选粘结剂 | 第35-40页 |
2.2.1 粘结剂介绍 | 第35-36页 |
2.2.2 主体炸药CL-20分子和 ε-CL-20晶体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2.2.3 高聚物粘接剂分子结构的建立 | 第37-38页 |
2.2.4 结合能计算与分析 | 第38-40页 |
2.3 固含量的选择 | 第40-41页 |
2.4 主体炸药粒度级配的确定 | 第41-47页 |
2.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2.4.2 GAP/CL-20传爆药配方制备和流变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2.5 增塑剂的确定 | 第47-52页 |
2.5.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48页 |
2.5.2 GAP/CL-20基微注射传爆药的制备及测试 | 第48页 |
2.5.3 DSC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2.5.4 热动力学参数 | 第49-50页 |
2.5.5 活化热力学参数 | 第50-51页 |
2.5.6 临界爆炸温度 | 第51-52页 |
2.5.7 结论 | 第52页 |
2.6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52-56页 |
2.6.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2.6.2 GAP/CL-20微注射传爆药配方及流变性能测试 | 第53页 |
2.6.3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粘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2.6.4 表面活性剂对微注射传爆药非牛顿指数的影响 | 第54页 |
2.6.5 表面活性剂对微注射传爆药粘流活化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2.6.6 表面活性剂对综合流变学因子的影响 | 第55页 |
2.6.7 结论 | 第55-56页 |
2.7 其它助剂的选择 | 第56页 |
2.8 微注射传爆药配制设计方案 | 第5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GAP/CL-20基传爆药微注射装药工艺研究 | 第58-67页 |
3.1 流变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3.2 微注射装药工艺 | 第59页 |
3.3 药浆的基本流变特性 | 第59-61页 |
3.3.1 剪切速率和粘度 | 第59-61页 |
3.3.2 粘度指数和非牛顿指数 | 第61页 |
3.4 微注射装药工艺的影响因素 | 第61-66页 |
3.4.1 温度对CL-20基传爆药装药工艺的影响 | 第62页 |
3.4.2 预固化时间对CL-20基微注射传爆药装药工艺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3 压力对GAP/CL-20基传爆药装药工艺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GAP/CL-20基传爆药固化过程研究 | 第67-86页 |
4.1 GAP/TDI固化反应原理 | 第67-69页 |
4.1.1 GAP/TDI固化反应类型 | 第67页 |
4.1.2 水对GAP/TDI固化危害性 | 第67-69页 |
4.2 GAP/TDI固化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69-76页 |
4.2.1 GAP与TDI交联建模 | 第69-71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4.3 GAP/CL-20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6-84页 |
4.3.1 化学流变模型 | 第76-80页 |
4.3.2 固化动力学模型 | 第80-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GAP/CL-20基传爆药性能研究 | 第86-102页 |
5.1 XRD测试与分析 | 第86-87页 |
5.1.1. XRD测试 | 第86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7页 |
5.2 GAP/CL-20传爆药的密度计算 | 第87-88页 |
5.2.1 理论密度计算 | 第87页 |
5.2.2 装药密度 | 第87-88页 |
5.3 能量输出 | 第88-90页 |
5.3.1 实验原理与装置 | 第88页 |
5.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88-90页 |
5.4 冲击波感度 | 第90-92页 |
5.4.1 冲击波感度测试 | 第91页 |
5.4.2 冲击波感度测试结果 | 第91-92页 |
5.5 撞击感度 | 第92-93页 |
5.5.1 撞击感度测试 | 第92页 |
5.5.2 撞击感度测试结果 | 第92-93页 |
5.6 DSC热分析 | 第93-95页 |
5.6.1 DSC热分解测试 | 第93页 |
5.6.2 DSC热分解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5.7 热可爆性(篝火)实验 | 第95-96页 |
5.7.1 热可爆性测试 | 第95页 |
5.7.2 热可爆测试结果 | 第95-96页 |
5.8 临界直径的确定 | 第96-98页 |
5.8.1 临界直径测试 | 第96页 |
5.8.2 临界直径的测试结果 | 第96-98页 |
5.8.3 沟槽扩张度 | 第98页 |
5.9 爆速 | 第98-99页 |
5.9.1 爆速测试 | 第98-99页 |
5.9.2 爆速测试结果 | 第99页 |
5.10 高低温冲击实验 | 第99-100页 |
5.10.1 高低温冲击实验 | 第100页 |
5.10.2 高低温冲击实验测试结果 | 第100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6.1 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页 |
6.3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