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列车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列车节能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2. 列车调度和列车控制与节能的关联性分析 | 第21-33页 |
2.1. 列车节能控制机制 | 第21-27页 |
2.1.1. 列车运行分析 | 第21-24页 |
2.1.2. 单站间节能速度曲线 | 第24-27页 |
2.1.3. 列车运行能耗与列车控制策略的关系 | 第27页 |
2.2. 基于再生制动能的列车调度 | 第27-32页 |
2.2.1. 再生制动原理 | 第28页 |
2.2.2. 再生能量利用情况 | 第28-30页 |
2.2.3. 再生制动能与列车调度的关系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节能方法 | 第33-51页 |
3.1. 当前再生能利用策略分析 | 第33-35页 |
3.2. 多车之间的再生制动能利用策略 | 第35-39页 |
3.2.1. 短站间距的利用策略 | 第35-37页 |
3.2.2. 长站间距的利用策略 | 第37-39页 |
3.3. 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节能模型的建立 | 第39-49页 |
3.3.1. 模型假设和符号定义 | 第40-41页 |
3.3.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41-47页 |
3.3.3. 约束条件的分析 | 第47-48页 |
3.3.4. 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节能模型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调整方法 | 第51-67页 |
4.1.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 | 第51-55页 |
4.1.1. 列车运行晚点情况分析 | 第51-52页 |
4.1.2. 列车运行调整的特点 | 第52-54页 |
4.1.3. 列车运行调整的原则及基本措施 | 第54-55页 |
4.2. 晚点情况下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调整模型的建立 | 第55-61页 |
4.2.1. 模型假设和符号定义 | 第55-56页 |
4.2.2. 时间与能耗的关联性分析 | 第56-57页 |
4.2.3. 调度与控制一体化调整模型 | 第57-59页 |
4.2.4. 列车晚点调整过程 | 第59-61页 |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第61-66页 |
4.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61-64页 |
4.3.2. 粒子群算法的设计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67-85页 |
5.1. 仿真场景介绍 | 第67-69页 |
5.2. 一体化节能方法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9-75页 |
5.2.1. 基于亦庄线的短站间距仿真 | 第69-73页 |
5.2.2. 基于昌平线的长站间距仿真 | 第73-75页 |
5.3. 一体化调整方法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5-83页 |
5.3.1. 基于亦庄线的短站间距仿真 | 第76-79页 |
5.3.2. 基于昌平线的长站间距仿真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索引 | 第91-93页 |
表索引 | 第93-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