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深基坑工程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2 深基坑支护类型 | 第11-12页 |
1.3.3 土钉支护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4 桩锚支护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5 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体系设计理论 | 第16-29页 |
2.1 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土钉墙支护 | 第16页 |
2.1.2 桩锚支护 | 第16-17页 |
2.1.3 联合支护体系 | 第17页 |
2.2 土压力计算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土压力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2 郎肯土压力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库仑土压力理论 | 第19-21页 |
2.3 联合支护体系的计算方法 | 第21-27页 |
2.3.1 土钉墙参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2.3.2 土钉抗拉承载力计算 | 第22-23页 |
2.3.3 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23-24页 |
2.3.4 桩锚支护设计计算 | 第24-26页 |
2.3.5 稳定性验算 | 第26-27页 |
2.4 联合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深基坑工程概况 | 第29-34页 |
3.1 工程简介 | 第29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9-32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29页 |
3.2.2 地层岩性 | 第29-31页 |
3.2.3 水文地质 | 第31页 |
3.2.4 场区地震效应 | 第31-32页 |
3.3 深基坑特点 | 第32-34页 |
第4章 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体系设计 | 第34-49页 |
4.1 设计思路及流程 | 第34-36页 |
4.1.1 设计思路 | 第34页 |
4.1.2 设计流程 | 第34-36页 |
4.2 支护方案的比选 | 第36-37页 |
4.3 联合支护设计 | 第37-42页 |
4.3.1 土钉墙设计 | 第37-38页 |
4.3.2 护坡桩设计 | 第38-39页 |
4.3.3 预应力锚杆设计 | 第39-40页 |
4.3.4 冠梁和腰梁设计 | 第40-41页 |
4.3.5 桩间支护设计 | 第41-42页 |
4.4 联合支护体系稳定性验算 | 第42-46页 |
4.4.1 计算模型 | 第42页 |
4.4.2 土层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4.5 深基坑监测设计 | 第46-49页 |
4.5.1 监测目的 | 第46页 |
4.5.2 监测内容 | 第46-47页 |
4.5.3 监测工作部署 | 第47-49页 |
第5章 土钉墙与桩锚联合支护体系数值模拟 | 第49-70页 |
5.1 FLAC~(3D)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 第49-51页 |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51-54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51-52页 |
5.2.2 模型建立及前处理 | 第52-53页 |
5.2.3 参数选取 | 第53-54页 |
5.3 计算工况 | 第54页 |
5.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4-67页 |
5.4.1 加载自重应力 | 第54-55页 |
5.4.2 基坑开挖支护过程模拟 | 第55-67页 |
5.5 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5.5.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67-68页 |
5.5.2 水平位移分析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