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关于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2.2 国外关于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3.3 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2.1 环境宜居城市的内涵 | 第19页 |
2.2 环境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 第19-21页 |
2.2.1 生态环境指标 | 第20-21页 |
2.2.2 气候环境指标 | 第21页 |
2.2.3 人文环境指标 | 第21页 |
2.2.4 城市景观指标 | 第21页 |
2.3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界定 | 第21页 |
2.4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要素 | 第21-23页 |
2.4.1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主体 | 第21-22页 |
2.4.2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内容 | 第22-23页 |
2.4.3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手段 | 第23页 |
2.5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5.1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3-24页 |
2.5.2 低碳城市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 | 第25-34页 |
3.1 沈阳市自然、经济、社会状况 | 第25-27页 |
3.1.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5-26页 |
3.1.2 社会环境状况 | 第26-27页 |
3.1.3 经济状况 | 第27页 |
3.2 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就 | 第27-30页 |
3.2.1 生态市创建指标逐步达成 | 第27-28页 |
3.2.2 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 第28-29页 |
3.2.3 重要生态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 第29页 |
3.2.4 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较大转变 | 第29-30页 |
3.3 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1 政府行为有待优化 | 第30页 |
3.3.2 城市建设土地粗犷使用 | 第30-31页 |
3.3.3 资源消耗量处于较高水平 | 第31页 |
3.3.4 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备 | 第31-32页 |
3.3.5 宜居环境治理手段单一 | 第32页 |
3.4 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2-34页 |
3.4.1 建设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32页 |
3.4.2 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 | 第32-33页 |
3.4.3 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 第33页 |
3.4.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第4章 完善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 | 第34-39页 |
4.1 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 第34-35页 |
4.1.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34页 |
4.1.2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 第34页 |
4.1.3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 第34-35页 |
4.2 狠抓环境保护,提高宜居指数 | 第35-36页 |
4.2.1 加强重点区域保护 | 第35页 |
4.2.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35页 |
4.2.3 推进绿色经济模式 | 第35-36页 |
4.3 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 第36-37页 |
4.3.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36页 |
4.3.2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 第36-37页 |
4.4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 | 第37-38页 |
4.4.1 拓宽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渠道 | 第37页 |
4.4.2 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37页 |
4.4.3 推进利民工程建设 | 第37-38页 |
4.4.4 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38页 |
4.5 转变思想,提高公众的环境宜居意识 | 第38-39页 |
4.5.1 完善公共参与机制 | 第38页 |
4.5.2 加大对宜居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9-41页 |
5.1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发展思路问题 | 第39页 |
5.2 转变发展方式是环境宜居城市建设关键所在 | 第39页 |
5.3 环境宜居城市建设要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 | 第39-40页 |
5.4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