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愿景管理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言 | 第13-42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13-23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3-19页 |
1.1.2 研究价值 | 第19-23页 |
1.2 有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23-39页 |
1.2.1 关于愿景管理研究 | 第23-29页 |
1.2.2 关于学校本质研究 | 第29-35页 |
1.2.3 关于大学组织变革研究 | 第35-39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39-4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41-42页 |
2 大学愿景管理内涵辨析 | 第42-98页 |
2.1 大学愿景管理内涵释义 | 第42-66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42-59页 |
2.1.2 本质解读 | 第59-66页 |
2.2 大学愿景管理基本特征 | 第66-70页 |
2.2.1 大学愿景特征 | 第66-68页 |
2.2.2 大学愿景管理特征 | 第68-70页 |
2.3 大学愿景管理过程 | 第70-73页 |
2.4 大学愿景管理价值分析 | 第73-78页 |
2.4.1 大学愿景的价值 | 第73-75页 |
2.4.2 大学愿景管理的价值 | 第75-78页 |
2.5 大学愿景管理影响因素 | 第78-98页 |
2.5.1 大学使命 | 第78-81页 |
2.5.2 大学价值观 | 第81-84页 |
2.5.3 大学培养目标 | 第84-87页 |
2.5.4 校长个人品质 | 第87-92页 |
2.5.5 愿景推动者的作用 | 第92-94页 |
2.5.6 大学战略资源 | 第94-98页 |
3 大学愿景管理理论基础 | 第98-106页 |
3.1 学习型组织论 | 第98-100页 |
3.2 混沌管理理论 | 第100-102页 |
3.3 组织创生理论 | 第102-103页 |
3.4 复杂科学理论 | 第103-106页 |
4 大学愿景推进 | 第106-150页 |
4.1 大学愿景表达 | 第106-117页 |
4.1.1 两种大学愿景表达方式 | 第106-111页 |
4.1.2 中外大学愿景表达方式异同 | 第111-117页 |
4.2 大学愿景传播 | 第117-129页 |
4.2.1 了解大学成员需要 | 第117-121页 |
4.2.2 注重教授群体作用 | 第121-123页 |
4.2.3 培养高质量交流 | 第123-124页 |
4.2.4 创建愿景传播氛围 | 第124-129页 |
4.3 大学愿景转化 | 第129-136页 |
4.3.1 个人愿景向大学愿景的转化 | 第130-133页 |
4.3.2 大学愿景向个人愿景的转化 | 第133-136页 |
4.4 大学愿景实施 | 第136-150页 |
4.4.1 通过魅力领导实施 | 第136-140页 |
4.4.2 通过文化引领实施 | 第140-146页 |
4.4.3 通过组织变革实施 | 第146-147页 |
4.4.4 通过方法调适实施 | 第147-150页 |
5 大学愿景变革 | 第150-166页 |
5.1 前提条件 | 第150-152页 |
5.2 历史效应 | 第152-153页 |
5.3 活动场域 | 第153-155页 |
5.4 内部动力 | 第155-156页 |
5.5 外部动力 | 第156-158页 |
5.6 组织机制 | 第158-160页 |
5.7 演化模式 | 第160-161页 |
5.8 时机把握 | 第161-163页 |
5.9 结果呈现 | 第163-166页 |
结语 | 第166-1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7-178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8-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