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 概述 | 第15-26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 证据的定义 | 第15页 |
2. 证据能力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 记者采访取得材料的概述 | 第16-22页 |
1. 记者采访取得材料的行为分类 | 第17-20页 |
2. 记者采访取得材料的法律定位 | 第20-22页 |
(三) 记者采访取得材料不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2-26页 |
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简介 | 第23-24页 |
2. 取得材料之“主体不合法”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4-26页 |
二、 我国记者采访取得材料之证据能力问题的研究 | 第26-32页 |
(一) 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26-28页 |
1. 立法现状 | 第26页 |
2. 司法现状 | 第26-28页 |
(二) 相关理论学说 | 第28-32页 |
1. 绝对排除说 | 第28-29页 |
2. 绝对采纳说 | 第29-30页 |
3. 权衡理论说 | 第30-32页 |
三、 记者采访取得材料之证据能力问题的比较研究 | 第32-39页 |
(一) 美国的私力放任模式 | 第32-33页 |
(二) 德国的法益权衡模式 | 第33-35页 |
(三)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1. 两种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2. 两种模式的评析 | 第37-39页 |
四、 处理记者采访取得材料之证据能力问题的建议 | 第39-46页 |
(一) 承认记者拥有取得材料的权利 | 第39-40页 |
(二) 明确记者取得材料的合法性与证据能力的关系 | 第40-46页 |
1. 记者合法取得材料之证据能力 | 第41-43页 |
2. 记者不法取得材料之证据能力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