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餐饮许可证后监管的非正式路径 | 第8页 |
二、 研究特色 | 第8页 |
三、 构成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8-9页 |
第一章 餐饮服务行政许可后监管 | 第9-16页 |
第一节 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9-10页 |
一、 我国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 第9页 |
二、 我国餐饮服务监管工作的实施主体及法定职责 | 第9-10页 |
第二节 餐饮服务行政许可后监管的具体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 第10-11页 |
一、 上海市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现行模式 | 第10-11页 |
二、 当前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页 |
第三节 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提出及其建立 | 第11-15页 |
一、 制度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 第12页 |
二、 制度制定的法律依据 | 第12-14页 |
三、 制度的评定标准及执行程序 | 第14页 |
四、 制度执行的行政救济途径 | 第14-15页 |
第四节 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学理上的基本定位 | 第15-16页 |
一、 偏向监管模式的视角:探索新型行政活动方式的可能 | 第15页 |
二、 偏向形式法治的视角:规范执法 | 第15页 |
三、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需求:责任分担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实践:以上海闸北区为调研蓝本 | 第16-25页 |
第一节 2010 年-2012 年闸北区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情况 | 第16-18页 |
第二节 2010 年-2012 年闸北区餐饮单位许可证后监管数据反馈 | 第18-20页 |
一、 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强度并未呈现强关联 | 第19-20页 |
二、 制度的实施对许可证后监管软实力有显著增强效果 | 第20页 |
第三节 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20-25页 |
一、 餐饮单位对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态度 | 第20-22页 |
二、 公众对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看法 | 第22-24页 |
三、 监督部门对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评价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餐饮许可证后监管的效果评价 | 第25-32页 |
第一节 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成绩和特色 | 第25-28页 |
一、 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执法效能 | 第25-26页 |
二、 进一步促进了政务公开 | 第26-27页 |
三、 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自律与内部管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 量化等级评定标准尚不够简化 | 第28页 |
二、 餐饮单位对于公示不理想的评定结果态度抗拒 | 第28-29页 |
三、 制度的行政救济工作仍不完善 | 第29页 |
第三节 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29-32页 |
一、 确立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法律地位 | 第29页 |
二、 确立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监管地位 | 第29-30页 |
三、 明确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30页 |
四、 优化和调整量化分级评定制度 | 第30-31页 |
五、 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参与度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量化分级管理对餐饮监管的启示——迈向非正式行政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对于行政许可后餐饮服务监管现状的反思 | 第32-34页 |
一、 基于公权力视角 | 第32-33页 |
二、 基于私权利视角 | 第33页 |
三、 现状反思的出口:以非正式行政行为为契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非正式行政行为在餐饮服务监管中的运用及其完善 | 第34-38页 |
一、 非正式行政行为概念的引入 | 第34-35页 |
二、 非正式行政行为对餐饮监管工作的推进效应 | 第35-36页 |
三、 非正式行政行为的不足与完善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以非正式行政行为为契机的餐饮监管模式推进构想 | 第38-41页 |
一、 以传统行政执法方式为基础 | 第39页 |
二、 在餐饮监管中值得重点推进的非正式行政行为活动形态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一 | 第44-45页 |
附录二 | 第45-46页 |
附录三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