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关于诚信涵义的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关于政府规制涵义的综述 | 第14页 |
三、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观点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理论阐述法 | 第15页 |
二、 表现归纳法 | 第15页 |
三、 实例论证法 | 第15-16页 |
四、 分析、比较和借鉴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及可延伸之处 | 第17-18页 |
一、 本文的创新尝试 | 第17页 |
二、 本文的可延伸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第一节 诚信和关系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一、 诚信的基本定义 | 第18页 |
二、 企业诚信与社会责任 | 第18-19页 |
三、 关系经济理论诠释了诚信为本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22页 |
一、 市场失灵含义 | 第20页 |
二、 市场失灵表现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政府规制理论 | 第22-23页 |
一、 西方政府规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二、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寻租理论 | 第23页 |
第四节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恶化功能 | 第23-24页 |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诚信缺失表现、危害及原因分析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 | 第25-30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 第30-34页 |
一、 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危害表现 | 第31-32页 |
二、 对人民生活的危害表现 | 第32-33页 |
三、 对会安定、和谐及政府公信力的危害表现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34-38页 |
一、 政府规制层面 | 第34-36页 |
二、 公司治理结构层面 | 第36页 |
三、 社会中介监督层面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关于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特征的国际比较 | 第38-40页 |
一、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 第38-39页 |
二、 英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 第39页 |
三、 德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 第39-40页 |
四、 启发 | 第40页 |
第二节 美、德国家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 | 第40-42页 |
一、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 | 第40-41页 |
二、 德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体系 | 第41页 |
三、 启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信息监管的改革 | 第42-44页 |
一、 美国在信息监管方面的改革 | 第42页 |
二、 英国在信息监管方面的改革 | 第42-43页 |
三、 日本在信息监管方面的改革 | 第43页 |
四、 启发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4-54页 |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 第44-50页 |
一、 打造一个政府监管与自律组织监督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证券监管体系 | 第44-46页 |
二、 健全法规建设,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环境 | 第46-48页 |
三、 完善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机制,确保政府市场监管宗旨的实现 | 第48页 |
四、 健全信息披露监督体系,维护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 | 第48-50页 |
五、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考核和评价体系,使诚信考评制度化,常态化 | 第50页 |
第二节 深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 | 第50-52页 |
一、 深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功能 | 第50-51页 |
二、 强化董、监两会的独立性,发挥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制衡功能 | 第51-52页 |
三、 完善对公司经理人的报酬激励机制 | 第52页 |
第三节 优化上市公司诚信建设的社会环境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