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网络蠕虫和分叉研究 | 第15-29页 |
2.1 网络蠕虫 | 第15-19页 |
2.1.1 网络蠕虫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网络蠕虫的功能结构 | 第16-17页 |
2.1.3 网络蠕虫的工作流程 | 第17-19页 |
2.2 网络蠕虫的扫描策略 | 第19-23页 |
2.2.1 随机扫描(Random Scanning | 第19页 |
2.2.2 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 | 第19-20页 |
2.2.3 基于目标列表的扫描(Hit-list Scanning) | 第20-21页 |
2.2.4 分治扫描(Divide and Conquer Scanning) | 第21-22页 |
2.2.5 路由扫描(Routable Scanning | 第22-23页 |
2.2.6 本地子网扫描(Local Subnet Scanning | 第23页 |
2.3 分叉研究 | 第23-27页 |
2.3.1 分叉概述 | 第23-24页 |
2.3.2 分叉的种类 | 第24-26页 |
2.3.3 时延非线性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一类具有隔离时延的蠕虫传播模型 | 第29-45页 |
3.1 网络蠕虫传播模型 | 第29-37页 |
3.1.1 Simple Epidemic Model | 第29-31页 |
3.1.2 SIS模型 | 第31-32页 |
3.1.3 Kermack-Mckendrick模型 | 第32-33页 |
3.1.4 Two-Factor模型 | 第33-35页 |
3.1.5 Worm-Anti-Worm模型 | 第35-37页 |
3.2 入侵检测系统中的隔离时延 | 第37-38页 |
3.2.1 异常入侵检测 | 第37-38页 |
3.2.2 时间窗口的尺寸对隔离的影响 | 第38页 |
3.3 SIVS模型 | 第38-41页 |
3.3.1 SIVS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3.2 SIVS模型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3.3.3 SIVS模型有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 第41页 |
3.4 SIDQV时延模型 | 第41-44页 |
3.4.1 SIDQV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SIDQV时延模型的稳定性和Hopf分叉 | 第45-53页 |
4.1 SIDQV模型时延非线性系统研究 | 第45-47页 |
4.1.1 稳定性切换定理 | 第45-47页 |
4.1.2 Hopf分叉分析 | 第47页 |
4.2 SIDQV模型正平衡点稳定性及局部Hopf分叉分析 | 第47-52页 |
4.2.1 正平衡点及其特征拟多项式 | 第47-50页 |
4.2.2 临界时延点处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65页 |
5.1 Slammer蠕虫的仿真 | 第53-59页 |
5.1.1 Slammer蠕虫数值仿真结果 | 第53-58页 |
5.1.2 Slammer蠕虫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2 Code Red蠕虫的仿真 | 第59-63页 |
5.2.1 Code Red蠕虫数值仿真结果 | 第59-63页 |
5.2.2 Code Red蠕虫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5-6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