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食用菌概述 | 第11-16页 |
1.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研究 | 第11-13页 |
1.1.2 食用菌的保健功能研究 | 第13-15页 |
1.1.3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 | 第15-16页 |
1.2 疲劳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疲劳的定义 | 第17页 |
1.2.2 疲劳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3 疲劳产生的机制 | 第18-20页 |
1.2.4 抗疲劳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面粉类食品加工特性与强化功能面食的研究 | 第20-24页 |
1.3.1 面团流变学测定 | 第21页 |
1.3.2 混合试验仪(Mixolab system) | 第21-22页 |
1.3.3 强化功能特点面食的研究 | 第22-24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食用菌的抗疲劳作用筛选 | 第25-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1 原料处理 | 第2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1.4.1 动物饲养及分组 | 第27页 |
2.1.4.2 灌胃剂量 | 第27页 |
2.1.4.3 饲料消耗量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1.4.4 体重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1.4.5 负重游泳实验 | 第28页 |
2.1.4.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2.2.1 小鼠饲料消耗情况 | 第28-29页 |
2.2.2 食用菌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29页 |
2.2.3 食用菌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影响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金针菇、杏鲍菇、蛹虫草的抗疲劳作用 | 第31-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1.1 原料预处理 | 第31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2.1 小鼠饲料消耗情况 | 第35页 |
3.2.2 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3.2.3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血清乳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6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7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8 三种食用菌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9三种食用菌对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酵(MDA),谷胱甘狀转移酶(GSH-Px)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杏鲍菇饼干的研制 | 第45-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4.1.1 原料预处理 | 第4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4.2.1 杏鲍菇全粉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4.2.2 杏鲍菇全粉物理指标测定结果 | 第51页 |
4.2.3 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对面团吸水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4 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对面团形成与稳定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5 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对面团蛋白弱化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6 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对面团淀粉热机械性的影响 | 第54页 |
4.2.7 杏鲍菇全粉添加量对饼干品质影响 | 第54-55页 |
4.2.8 杏鲍菇应急饼干营养成分和其他饼干比较 | 第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