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词表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灰葡萄孢的形态特征 | 第11页 |
1.2 灰葡萄孢的致病机制 | 第11-12页 |
1.3 灰葡萄孢的信号途径参与调控病菌的生长和致病过程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4-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4页 |
2.1.2 主要供试试剂、缓冲液及反应底物溶液 | 第14页 |
2.1.3 培养基 | 第14页 |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4-23页 |
2.2.1 灰葡萄孢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4-15页 |
2.2.2 灰葡萄孢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15页 |
2.2.3 BcADR1基因的表达规律分析 | 第15页 |
2.2.4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回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5-18页 |
2.2.5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回复转化子的获得 | 第18页 |
2.2.6 BcADR1基因回复转化子的分子鉴定 | 第18-19页 |
2.2.7 BcADR1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19-20页 |
2.2.8 BcADR1基因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力测定 | 第20页 |
2.2.9 BcADR1基因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因子分析 | 第20-21页 |
2.2.10 BcADR1基因回复突变体的穿透能力和附着胞形成分析 | 第21页 |
2.2.11 BcADR1基因回复突变体中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1页 |
2.2.12 BcADR1基因突变体对胁迫的反应分析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3.1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的表达规律 | 第23页 |
3.2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回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24页 |
3.3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回复突变体的获得 | 第24-26页 |
3.4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6-28页 |
3.4.1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26页 |
3.4.2 突变体的菌丝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3.4.3 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测定 | 第27-28页 |
3.4.4 突变体的产孢量测定 | 第28页 |
3.5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致病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3.6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病菌致病因子的调控作用 | 第29-31页 |
3.6.1 突变体的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3.6.2 突变体的毒素活性分析 | 第30-31页 |
3.6.3 突变体的产酸能力分析 | 第31页 |
3.7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病菌的穿透能力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3.8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致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9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对病菌响应胁迫的影响 | 第33-36页 |
3.9.1 BcADR1基因突变体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测定 | 第33-34页 |
3.9.2 BcADR1基因突变体对氟康唑和荧光增白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4.1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的功能 | 第36页 |
4.2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调控致病力的机制 | 第36-37页 |
4.3 灰葡萄孢BcADR1基因与信号途径的关系 | 第37-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