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12-2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必要性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医患纠纷的严重性 | 第22-23页 |
一、 医患纠纷的严重性 | 第22-23页 |
二、 医患纠纷的危害性 | 第23页 |
第二节 现有医患纠纷处理方式及其优势缺陷 | 第23-28页 |
一、 医患协商方式 | 第24-25页 |
二、 行政调解和技术鉴定方式 | 第25-26页 |
三、 法院判决方式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可行性 | 第28-34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性质和作用 | 第28-29页 |
一、 人民调解的性质 | 第28页 |
二、 人民调解的作用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实践探索 | 第29-31页 |
一、 宁波模式 | 第30页 |
二、 天津模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作用 | 第31-34页 |
一、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速度快 | 第31-32页 |
二、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具有法律效力 | 第32页 |
三、 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达成协议鲜有反悔 | 第32页 |
四、 选择人民调解可规避其他风险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外境外“第三方”参与调解处理医患纠纷的经验启示23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国外“第三方”参与调解处理医患纠纷的经验 | 第34-36页 |
一、 美国:仲裁委员会调解 | 第34-35页 |
二、 日本:“和解”方式化解医患纠纷 | 第35页 |
三、 德国:调解处和保险协会调解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境外“第三方”参与调解处理医患纠纷的经验 | 第36-38页 |
一、 台湾:从纠纷中“解放”医护人员 | 第36-37页 |
二、 香港:向中立的公共投诉委员会求助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医患纠纷的个案分析:浦东的探索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浦东新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 第38-40页 |
一、 机制体制方面 | 第39页 |
二、 工作保障方面 | 第39页 |
三、 取得成效方面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浦东新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 | 第40-47页 |
一、 司法所参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亟待完善 | 第40-43页 |
二、 调解员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 第43-47页 |
第五章 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思路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司法所参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完善 | 第47-49页 |
一、 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 | 第47-48页 |
二、 强化联络员作用 | 第48页 |
三、 规范工作室建立与运作 | 第48页 |
四、 加强部门工作对接 | 第48-49页 |
五、 提升司法所业务能力 | 第49页 |
第二节 医患纠纷调解员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49-56页 |
一、 提升调解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 | 第50-53页 |
二、 优化调解员专业结构 | 第53-54页 |
三、 完善调解员晋升机制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