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强度指数法优化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2章 比能优化钻井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48页 |
2.1 比能钻井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2 比能优化钻井技术发展历程 | 第15-24页 |
2.2.1 优化钻井技术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2.2.2 比能钻井技术发展历程 | 第17-24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2.3.1 早期的优化钻井技术 | 第24-27页 |
2.3.2 钻井计算机模拟技术 | 第27-30页 |
2.3.3 实时优化钻井技术 | 第30-33页 |
2.4 比能优化钻井技术应用现状 | 第33-43页 |
2.5 比能优化钻井的主要优势 | 第43-44页 |
2.6 早期优化钻井技术存在的不足 | 第44-47页 |
2.7 论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47页 |
2.7.1 研究目标 | 第47页 |
2.7.2 研究内容 | 第47页 |
2.7.3 技术路线 | 第47页 |
2.7.4 技术关键 | 第4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虚拟强度指数法优化钻井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 第48-89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48-52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52-56页 |
3.3 主要技术特征 | 第56-61页 |
3.4 水力-虚拟强度指数优化钻井模型 | 第61-65页 |
3.5 特殊钻井方式下虚拟强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65-73页 |
3.5.1 复合钻井 | 第65-70页 |
3.5.2 扩眼方式 | 第70-73页 |
3.6 模型关键参数的计算 | 第73-88页 |
3.6.1 岩石强度 | 第73-83页 |
3.6.2 钻头在井底承受的钻压与扭矩计算方法 | 第83-87页 |
3.6.3 钻井效率系数计算方法 | 第87-8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4章 基于虚拟强度指数的钻头类型优选方法 | 第89-98页 |
4.1 钻头类型优选常规方法 | 第89-90页 |
4.1.1 钻头使用效果评价法 | 第89页 |
4.1.2 岩石力学参数法 | 第89-90页 |
4.1.3 综合法 | 第90页 |
4.2 基于虚拟强度指数的钻头类型优选方法 | 第90-94页 |
4.2.1 问题的提出 | 第90-92页 |
4.2.2 新型钻头优选方法 | 第92-94页 |
4.3 基于虚拟强度指数的钻头磨损预测方法 | 第94-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虚拟强度指数法优化钻井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12页 |
5.1 钻井参数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2 钻头比水功率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5.3 井下振动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5.4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虚拟强度指数软件系统的开发 | 第112-121页 |
6.1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思路 | 第112-116页 |
6.1.1 钻井参数优化思路 | 第112-114页 |
6.1.2 虚拟强度指数法优化钻井基本流程 | 第114-116页 |
6.2 软件系统的开发 | 第116-120页 |
6.2.1 系统功能 | 第116页 |
6.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116-117页 |
6.2.3 数据流程与数据接口处理 | 第117-118页 |
6.2.4 系统显示界面 | 第118-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虚拟强度指数法优化钻井的应用分析 | 第121-134页 |
7.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121页 |
7.2 钻井机械参数优化步骤 | 第121-124页 |
7.3 优化钻井技术在红台地区的应用分析 | 第124-133页 |
7.3.1 红台地区概况 | 第124-125页 |
7.3.2 存在的钻井技术难点 | 第125-126页 |
7.3.3 优化钻井技术的应用分析 | 第126-13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4-136页 |
8.1 取得的结论与认识 | 第134页 |
8.2 下步建议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附录A | 第142-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50页 |
附件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