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1-12页 |
1.2 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 第12-13页 |
1.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13-17页 |
1.3.1 氢键 | 第14-17页 |
1.3.1.1 氢键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1.2 描述氢键的图形符号 | 第16-17页 |
1.3.2 π...π堆积效应 | 第17页 |
1.4 影响超分子自组装的几个因素 | 第17-19页 |
1.4.1 配体 | 第18页 |
1.4.2 溶剂 | 第18-19页 |
1.4.3 金属离子的配位几何构型 | 第19页 |
1.5 超分子化合物单晶的制备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 本课题主要结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总述 | 第22-2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2.2 仪器与测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5-磺基水杨酸配体与含氮配体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45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5-磺基水杨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32页 |
3.2.1 化合物[(C_6H_6N_3~+)·(C_7H_50_6S~-)]·H_2O(1)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27页 |
3.2.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3.2.1.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6-27页 |
3.2.2 化合物[(C_4H_7N_2~+)·(C_7H_50_6S~-)]·H_2O(2)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28页 |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3.2.2.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8页 |
3.2.3 化合物[(C_4H_(12)N_2~(2+))~(1/1)·(C_7H_50_6S-)]·H_2O(3)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0页 |
3.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3.2.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9-30页 |
3.2.4 化合物[(C_6H_(16)N_2~(2+))~(1/2)·(C_7H_50_6S~-)]·H_2O(4)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1页 |
3.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页 |
3.2.4.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0-31页 |
3.2.5 化合物[(C_5H_(14)N_2~(2+))·(C_7H_5O_6S~-)_2]·3H_2O(5)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2页 |
3.2.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3.2.5.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2页 |
3.3 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3.4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 第33-44页 |
3.4.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6-37页 |
3.4.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7-39页 |
3.4.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9-40页 |
3.4.4 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0-42页 |
3.4.5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哌嗪/N,N'-二甲基哌嗪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6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哌嗪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50页 |
4.2.1 化合物[(C_8H_3O_6N~(2-))·(C_4H_(12)N_2~(2+))]·H_2O(6)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48页 |
4.2.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页 |
4.2.1.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7-48页 |
4.2.2 化合物[(C_8H_5O_4~-)_2·(C_4H_(12)N_2~(2+))](7)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49页 |
4.2.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4.2.2.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8-49页 |
4.2.3 化合物[(C_8H_4O_5~(2-))·(C_4H_(12)N_2~(2+))](8)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4.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4.2.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0页 |
4.3 N,N’-二甲基哌嗪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54页 |
4.3.1 化合物[(C_8H_4O_6N~-)_2·(C_6H_(16)N_2~(2+))](9)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52页 |
4.3.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页 |
4.3.1.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化合物[(C_8H_3O_4~-)_2·(C_6H_(16)N_2~(2+))](10)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3页 |
4.3.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页 |
4.3.2.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2-53页 |
4.3.3 化合物[(C_8H_5O_5~-)_2·(C_6H_(16)N_2~(2+))]·2H_2O(11)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4页 |
4.3.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3.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4页 |
4.4 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4.5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 第55-66页 |
4.5.1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8-59页 |
4.5.2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9-60页 |
4.5.3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0-62页 |
4.5.4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2-63页 |
4.5.5 化合物(10)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3-64页 |
4.5.6 化合物(1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羟基苯甲酸衍生物/哌嗪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7-90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羟基苯甲酸衍生物/哌嗪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6页 |
5.2.1 化合物[(C_7H_5O_3~-)_2·(C_4H_(12)N_2~(2+))](12)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0页 |
5.2.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9页 |
5.2.1.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69-70页 |
5.2.2 化合物[(C_7H_5O_3~-)_2·(C_4H_(12)N_2~(2+))]·2H_2O(13)的合成与表征 | 第70-71页 |
5.2.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页 |
5.2.2.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0-71页 |
5.2.3 化合物[(C_7H_5O_4~-)_2·(C_4H_(12)N_2~(2+))]·4H_2O(14)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2页 |
5.2.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5.2.3.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2页 |
5.2.4 化合物[(C_7H_5O_4)_2·(C_4H_(12)N_2~(2+))](15)的合成与表征 | 第72-74页 |
5.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3页 |
5.2.4.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3-74页 |
5.2.5 化合物[(C_8H_4O_6~(2-))·(C_4H_(12)N_2~(2+))](16)的合成与表征 | 第74-75页 |
5.2.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页 |
5.2.5.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4-75页 |
5.2.6 化合物[(C_8H_2O_5~-)·(C_4H_(12)N_2~(2+))]((17)的合成与表征 | 第75-76页 |
5.2.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5.2.6.2 热重-差热分析 | 第76页 |
5.3 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 第76页 |
5.4 晶体数据收集与结构解析 | 第76-88页 |
5.4.1 化合物(1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9-81页 |
5.4.2 化合物(13)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1-82页 |
5.4.3 化合物(1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2-84页 |
5.4.4 化合物(1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4-85页 |
5.4.5 化合物(1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5-87页 |
5.4.6 化合物(1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