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2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21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1-22页 |
一、DZNep通过DNA损伤反应诱导肝癌细胞衰老 | 第22-67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2-40页 |
1.1.1 实验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1.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5-27页 |
1.1.5 免疫组化实验 | 第27-28页 |
1.1.6 细胞培养 | 第28页 |
1.1.7 细胞中SAM和SAH的测定 | 第28-29页 |
1.1.8 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 | 第29-30页 |
1.1.9 细胞增殖实验 | 第30页 |
1.1.10 细胞周期实验 | 第30-31页 |
1.1.11 细胞系总RNA提取方法 | 第31页 |
1.1.12 RNA逆转录方法 | 第31-32页 |
1.1.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2-34页 |
1.1.14 蛋白提取及BCA蛋白定量实验 | 第34-35页 |
1.1.15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第35-38页 |
1.1.16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第38-39页 |
1.1.17 基因芯片分析方法 | 第39页 |
1.1.18 基因信息聚类分析方法 | 第39页 |
1.1.19 统计学方法 | 第39-40页 |
1.2 结果 | 第40-61页 |
1.2.1 EZH2在肝癌组织细胞盒中呈阳性表达 | 第40-42页 |
1.2.2 两种EZH2小分子抑制剂DZNep和GSK343的不同作用位点 | 第42-43页 |
1.2.3 DZNep和GSK343对HepG2细胞的不同抑制效应 | 第43-45页 |
1.2.4 DZNep导致HepG2细胞发生衰老样形态改变 | 第45-46页 |
1.2.5 DZNep导致HepG2不可逆的生长抑制和形态改变 | 第46-47页 |
1.2.6 DZNep阻滞HepG2细胞于G2/M期 | 第47-48页 |
1.2.7 DZNep促进细胞周期蛋白分子的表达 | 第48-50页 |
1.2.8 DZNep促进p53蛋白的稳定化及核内转移 | 第50-51页 |
1.2.9 DZNep对DDR上游信号的激活 | 第51-52页 |
1.2.10 DZNep促进HepG2细胞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 | 第52-54页 |
1.2.11 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1.2.12 基因信息聚类分析结果 | 第58-61页 |
1.3 讨论 | 第61-66页 |
1.3.1 DZNep非依赖于EZH2的生物信息学功能 | 第61-62页 |
1.3.2 DZNep可以诱导细胞衰老 | 第62页 |
1.3.3 DZNep诱导细胞衰老机制讨论 | 第62-65页 |
1.3.4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65页 |
1.3.5 后期研究 | 第65-66页 |
1.4 小结 | 第66-67页 |
二、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7-7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2.1.2 检索与基因选择 | 第67-68页 |
2.1.3 富集分析 | 第68页 |
2.1.4 共表达分析 | 第68页 |
2.1.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第68页 |
2.1.6 文献验证 | 第68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68-69页 |
2.2 结果 | 第69-75页 |
2.2.1 基因的收集 | 第69-70页 |
2.2.2 富集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2.2.3 共表达分析结果 | 第72-74页 |
2.2.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 第74页 |
2.2.5 文献检索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2.3 讨论 | 第75-77页 |
2.4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综述 EZH2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第88-9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