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对水稻秸秆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水稻秸秆资源概况分析 | 第10页 |
1.2.2 水稻秸秆利用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2.3 水稻秸秆生物降解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4 降解水稻秸秆复合菌群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水稻秸秆来源 | 第19页 |
2.1.2 菌种来源 | 第1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4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0页 |
2.1.5 培养基配方 | 第20-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2.2.1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2页 |
2.2.2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的鉴定 | 第22-24页 |
2.2.3 纤维素降解能力初步测定 | 第24-26页 |
2.2.4 复合菌群间拮抗性检测实验 | 第26-27页 |
2.2.5 复合菌群功能互补性验证实验 | 第27页 |
2.2.6 复合菌群降解水稻秸秆的发酵实验 | 第27页 |
2.2.7 复合菌群降解水稻秸秆酶活力变化规律 | 第27-29页 |
2.2.8 水稻秸秆发酵体系中糖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2.9 水稻秸秆发酵体系中各组分含量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2.2.10 影响复合菌群降解水稻秸秆因素的探究 | 第31-32页 |
2.2.11 水稻秸秆降解前后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第3章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复合菌群的构建 | 第33-43页 |
3.1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的筛选 | 第33-35页 |
3.1.1 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第33-34页 |
3.1.2 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初步测定 | 第34-35页 |
3.2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的鉴定 | 第35-38页 |
3.2.1 菌株形态学水平鉴定 | 第35-36页 |
3.2.2 菌株培养特性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6页 |
3.2.3 菌株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 | 第36-38页 |
3.3 降解水稻秸秆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检测 | 第38-40页 |
3.3.1 菌株L_4水稻秸秆发酵实验 | 第38-39页 |
3.3.2 菌株L_4连续发酵体系中纤维素酶活大小测定 | 第39-40页 |
3.4 降解水稻秸秆复合菌群的构建 | 第40-42页 |
3.4.1 菌群拮抗性检测实验 | 第40-41页 |
3.4.2 菌群功能互补性验证实验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复合菌群降解水稻秸秆效能分析 | 第43-54页 |
4.1 秸秆发酵体系中复合菌群酶活性变化规律 | 第43-46页 |
4.1.1 纤维素酶活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4.1.2 木聚糖酶活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4.1.3 锰过氧化物酶活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1.4 还原糖含量变化规律 | 第46页 |
4.2 复合菌群降解水稻各组分含量变化规律 | 第46-49页 |
4.2.1 水稻秸秆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4.2.2 秸秆发酵体系中各组分含量变化规律 | 第47-49页 |
4.3 影响复合菌群降解效能因素的探究 | 第49-51页 |
4.3.1 pH对复合菌群降解效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温度对复合菌群降解效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水稻秸秆降解效果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