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2 多变量公钥密码预备知识 | 第12-23页 |
2.1 构造方式 | 第12-14页 |
2.1.1 双极模式 | 第12-13页 |
2.1.2 混合模式 | 第13-14页 |
2.2 几种典型的多变量公钥密码算法 | 第14-20页 |
2.2.1 MI算法 | 第14-15页 |
2.2.2 HFE算法 | 第15-16页 |
2.2.3 UOV算法 | 第16-17页 |
2.2.4 Rainbow算法 | 第17-18页 |
2.2.5 ABC算法 | 第18-20页 |
2.3 常见的多变量公钥密码攻击算法 | 第20-22页 |
2.3.1 直接攻击 | 第20页 |
2.3.2 线性化方程攻击 | 第20-21页 |
2.3.3 秩攻击 | 第21-22页 |
2.3.4 差分攻击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Rainbow算法公钥缩减研究 | 第23-40页 |
3.1 UOV算法公钥缩减技术分析 | 第23-25页 |
3.1.1 UOV算法的中心映射与公钥的线性关系 | 第23-24页 |
3.1.2 UOV算法的中心映射与公钥之间的变换 | 第24-25页 |
3.2 Rainbow算法的中心映射与公钥之间的变换 | 第25-29页 |
3.2.1 Rainbow算法的中心映射与公钥之间的线性关系 | 第25页 |
3.2.2 Rainbow算法的变换矩阵A | 第25-26页 |
3.2.3 通过公钥计算其对应的中心映射 | 第26-29页 |
3.3 0/1 Rainbow算法的公钥构造策略 | 第29-35页 |
3.3.1 分块矩阵B的构造 | 第30页 |
3.3.2 公钥系数矩阵的调整 | 第30-32页 |
3.3.3 变换矩阵A的调整 | 第32-35页 |
3.4 0/1 Rainbow算法的结构 | 第35-36页 |
3.4.1 密钥生成 | 第35页 |
3.4.2 签名生成 | 第35-36页 |
3.4.3 签名验证 | 第36页 |
3.5 效果分析 | 第36-38页 |
3.5.1 密钥大小 | 第36-37页 |
3.5.2 签名验证速度 | 第37-38页 |
3.6 安全性分析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改变ABC算法的密文明文长度比研究 | 第40-46页 |
4.1 Cubic AB算法的构造思想 | 第40-41页 |
4.2 Cubic AB算法的结构 | 第41-43页 |
4.2.1 密钥生成 | 第41-42页 |
4.2.2 信息加密 | 第42页 |
4.2.3 密文解密 | 第42-43页 |
4.3 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4.3.1 密文明文长度比的调控 | 第43页 |
4.3.2 更快的解密过程 | 第43-44页 |
4.4 安全性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实现与结果分析 | 第46-57页 |
5.1 多变量公钥密码实验平台设计 | 第46-47页 |
5.2 多变量公钥密码实验平台实现 | 第47-53页 |
5.2.1 基础运算模块 | 第47-49页 |
5.2.2 多变量公钥密码算法模块 | 第49-53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5.3.1 0/1 Rainbow算法公钥缩减效果 | 第53-54页 |
5.3.2 0/1 Rainbow算法签名验证加速效果 | 第54-55页 |
5.3.3 Cubic AB算法改变密文明文长度比效果 | 第55页 |
5.4 应用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5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