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4页 |
1.2 自然语言理解简介 | 第14-16页 |
1.2.1 自然语言理解介绍 | 第14-15页 |
1.2.2 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现状和难点 | 第15-16页 |
1.3 自然语言理解中目的信息汇聚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4 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歧义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目的信息歧义处理的理论背景 | 第20-28页 |
2.1 语义分析 | 第20-24页 |
2.1.1 语义分析简介 | 第20页 |
2.1.2 语义分析的方法 | 第20-24页 |
2.2 自然语言理解中事件的处理 | 第24-25页 |
2.3 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总体模型 | 第25-27页 |
2.3.1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 | 第25页 |
2.3.2 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综合处理的理解过程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目的信息的歧义现象研究及处理 | 第28-46页 |
3.1 基于目的信息的歧义现象分类 | 第28-31页 |
3.2 自然语言中目的信息汇聚 | 第31-40页 |
3.2.1 目的信息分类 | 第31-34页 |
3.2.2 目的句中目的信息的关联方式 | 第34-37页 |
3.2.3 目的关系的知识模型和推理模型 | 第37-40页 |
3.3 基于目的信息的制约消歧模型 | 第40-44页 |
3.3.1 基于目的信息的歧义处理模型 | 第40-41页 |
3.3.2 通过触发事件制约消歧 | 第41-42页 |
3.3.3 通过目的事件制约消歧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目的信息歧义处理模型的实现 | 第46-58页 |
4.1 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整体框架 | 第46-47页 |
4.2 基于目的信息歧义处理的相关模板 | 第47-51页 |
4.2.1 概念从属树模板 | 第47-48页 |
4.2.2 词类模板 | 第48-49页 |
4.2.3 事件模板 | 第49-50页 |
4.2.4 目的信息相关模板 | 第50-51页 |
4.3 基于目的信息的歧义处理模型实现 | 第51-56页 |
4.3.1 通过触发事件制约消歧的实现 | 第52-54页 |
4.3.2 通过目的事件制约消歧的实现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基于目的信息歧义处理在智能仪器设计中的应用 | 第58-64页 |
5.1 面向智能仪器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概述 | 第58-59页 |
5.2 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实现 | 第59-62页 |
5.2.1 基于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整体模型 | 第59-60页 |
5.2.2 领域知识库的建立 | 第60-62页 |
5.3 基于目的信息歧义处理在智能仪器设计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4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