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TiO_2的晶体结构 | 第13-15页 |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机理 | 第15页 |
1.3 TiO_2光催化局限与改性 | 第15-19页 |
1.3.1 离子掺杂 | 第16页 |
1.3.2 贵金属沉积 | 第16-17页 |
1.3.3 半导体复合 | 第17页 |
1.3.4 特殊形貌化 | 第17-18页 |
1.3.5 暴露高能晶面 | 第18-19页 |
1.4 石墨烯的制备 | 第19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2-28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表征手段 | 第24-28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4页 |
2.3.2 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 第24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4页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4页 |
2.3.5 能谱分析(EDS) | 第24-25页 |
2.3.6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5页 |
2.3.7 热重分析(TGA) | 第25页 |
2.3.8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 | 第25页 |
2.3.9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5页 |
2.3.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第25-26页 |
2.3.11 光催化性能测试分析 | 第26-27页 |
2.3.12 杀菌性能测试分析 | 第27-28页 |
3 暴露(001)晶面二氧化钛空心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41页 |
3.1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3.2 氟钛比对样品形貌以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8-34页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 第29-30页 |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0-31页 |
3.2.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1-32页 |
3.2.5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32-33页 |
3.2.6 TiO_2微球形成机理及产率分析 | 第33-34页 |
3.3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4-35页 |
3.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5-36页 |
3.3.3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36-37页 |
3.4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7-38页 |
3.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8-39页 |
3.4.3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Ag/TiO_2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杀菌性能的研究 | 第41-48页 |
4.1 Ag/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页 |
4.2 纳米银沉积机理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1-42页 |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42-43页 |
4.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3页 |
4.3.4 能谱(EDS)分析 | 第43-44页 |
4.3.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4.3.6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45-46页 |
4.3.7 杀菌性能评价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8页 |
5.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48-49页 |
5.2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 第4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5.3.1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49-50页 |
5.3.2 石墨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50-51页 |
5.3.3 石墨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51-52页 |
5.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2-53页 |
5.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 第53页 |
5.3.6 热重(TGA)分析 | 第53-54页 |
5.3.7 石墨烯吸附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TiO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8-67页 |
6.1 TiO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8-59页 |
6.1.1 一步水热法制备TiO_2/RGO复合材料 | 第58页 |
6.1.2 两步水热法制备TiO_2/RGO复合材料 | 第58-59页 |
6.2 两种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的物料投入量 | 第59-6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6.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60页 |
6.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0-61页 |
6.3.3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 | 第61-62页 |
6.3.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62-63页 |
6.3.5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7 Ag-TiO_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杀菌性能 | 第67-74页 |
7.1 Ag-TiO_2/RGO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7页 |
7.2 结果与表征 | 第67-73页 |
7.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67-68页 |
7.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68页 |
7.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8-69页 |
7.2.4 能谱(EDS)分析 | 第69-70页 |
7.2.5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70-71页 |
7.2.6 催化剂循环使用效率评价 | 第71-72页 |
7.2.7 杀菌性能评价 | 第72-7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8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