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产品设计论文

基于仿生学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法学探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概念设计的内涵第14页
    1.3 概念设计的一般进程第14-15页
    1.4 功能结构设计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1 功能分解法第15-17页
        1.4.2 Zigzag法第17-18页
    1.5 原理方案设计研究进展第18-25页
        1.5.1 认知模型第18-19页
        1.5.2 计算机辅助原理方案设计方法第19-20页
        1.5.3 知识表达模型第20-23页
            1.5.3.1 功能表达第20-21页
            1.5.3.2 原理解表达第21-23页
        1.5.4 推理模型第23-25页
            1.5.4.1 能量转换功能原理方案求解的推理模型第23-24页
            1.5.4.2 物料转换功能原理方案求解的推理模型第24-25页
    1.6 其它概念设计相关研究第25-26页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物料转换产品的原理方案设计第28-54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功能特征模型第29-33页
        2.2.1 功能特征模型概述第29页
        2.2.2 作用特征模型第29-31页
        2.2.3 作用对象特征模型第31-32页
        2.2.4 功能特征模型表达实例第32-33页
    2.3 生物与产品的系统比较第33-36页
        2.3.1 相似性第33-34页
        2.3.2 相异性第34页
        2.3.3 产品基因的提出第34-36页
    2.4 基于产品基因的原理方案设计模型第36-45页
        2.4.1 产品基因的初步定义第36-38页
        2.4.2 产品基因与生物基因的对比第38页
        2.4.3 原理方案设计中的中心法则第38-42页
            2.4.3.1 产品基因的复制第39页
            2.4.3.2 产品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第39-40页
            2.4.3.3 产品基因的逆转录第40-42页
        2.4.4 产品基因举例第42-45页
    2.5 自然选择与原理解的优选第45-46页
    2.6 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过程框架第46-48页
    2.7 实例第48-52页
    2.8 结论第52-54页
第三章 能量转换产品的原理方案设计第54-80页
    3.1 现状及问题第54-56页
    3.2 物理量的通用特征表达模型第56-57页
    3.3 物理量转换产品基因第57-63页
        3.3.1 求解特征第58页
        3.3.2 作用特征第58-61页
        3.3.3 物理量转换产品基因模型第61-62页
        3.3.4 基于物理量转换产品基因的匹配求解模型第62-63页
    3.4 基于物理量转换产品基因的组合推理求解模型第63-79页
        3.4.1 前言第63-64页
        3.4.2 基于产品基因的启发式组合推理模型第64-71页
            3.4.2.1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组合推理算法第64-66页
            3.4.2.2 物理量特征一致性程度的计算第66-67页
            3.4.2.3 设计实例第67-71页
        3.4.3 基于最短路径知识的启发式组合推理模型第71-77页
            3.4.3.1 路径长度第72-73页
            3.4.3.2 基于最短路径知识的启发式组合推理算法第73-75页
            3.4.3.3 实例第75-77页
        3.4.4 基于产品基因的盲目组合推理模型第77-79页
    3.5 结论第79-80页
第四章 基于共生进化的辅助功能结构设计第80-98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共生原理与功能结构进化第80-83页
        4.2.1 共生原理概述第80-82页
        4.2.2 基于共生原理的功能结构进化过程第82-83页
    4.3 共生进化模型的分类第83-87页
        4.3.1 提供必需条件第84-85页
        4.3.2 消除不利手段作用第85-86页
        4.3.3 消除有害副作用第86-87页
        4.3.4 消除环境影响第87页
    4.4 基于共生进化原理的概念设计过程框架第87-92页
        4.4.1 基于共生进化原理的概念设计过程框架第87-89页
        4.4.2 支持共生进化的知识表达模型第89-92页
            4.4.2.1 条件知识表达第89页
            4.4.2.2 手段作用知识表达第89-90页
            4.4.2.3 副作用知识表达第90-91页
            4.4.2.4 环境影响知识表达第91-92页
    4.5 设计实例第92-96页
    4.6 结论第96-98页
第五章 基于仿生学的概念设计原型系统的初步实现第98-118页
    5.1 概述第98-99页
    5.2 知识库第99-107页
        5.2.1 原理解的本体表达第99-101页
        5.2.2 产品基因表达第101-104页
            5.2.2.1 物料转换型产品基因表达第102-103页
            5.2.2.2 能量转换型产品基因表达第103-104页
        5.2.3 实现及用户界面第104-107页
    5.3 功能定义第107-108页
    5.4 功能求解第108-110页
    5.5 基于共生进化的功能结构设计第110-115页
        5.5.1 基于条件共生的功能进化推理模型的实现第110-112页
        5.5.2 基于消除不利手段作用功能推理模型的实现第112-113页
        5.5.3 基于消除副作用的功能推理模型的实现第113-114页
        5.5.4 共生进化结果的显示第114-115页
    5.6 数据库第115-117页
    5.7 小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全文内容总结第118-119页
    6.2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30-132页
    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31-132页
致射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泛性焦虑障碍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长春西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