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涡流技术的钢板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涡流检测技术概述 | 第11-16页 |
1.2.1 涡流效应 | 第11-13页 |
1.2.2 涡流检测技术 | 第13-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涡流检测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涡流检测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第2章 涡流检测理论知识 | 第20-39页 |
2.1 涡流检测原理 | 第20页 |
2.2 检测线圈结构及其分类 | 第20-23页 |
2.3 涡流检测阻抗分析方法 | 第23-33页 |
2.3.1 检测线圈的阻抗 | 第24-27页 |
2.3.2 阻抗的归一化 | 第27-28页 |
2.3.3 有效磁导率和特征频率 | 第28-33页 |
2.4 放置式探头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2.4.1 趋肤效应 | 第33-34页 |
2.4.2 提离效应 | 第34页 |
2.4.3 线圈参数 | 第34-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涡流检测技术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9-54页 |
3.1 COMSOL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39-40页 |
3.2 涡流检测三维模型建立 | 第40-43页 |
3.2.1 待测钢板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2.2 涡流检测探头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3 求解与后处理 | 第43-44页 |
3.4 涡流检测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3.4.1 线圈参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2 激励频率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3 提离值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涡流检测系统 | 第54-68页 |
4.1 涡流检测系统组成 | 第54-55页 |
4.2 涡流检测探头的优化 | 第55-58页 |
4.3 涡流检测系统硬件电路 | 第58-67页 |
4.3.1 激励源电路 | 第58-61页 |
4.3.2 放大电路 | 第61-62页 |
4.3.3 交流电桥电路 | 第62-63页 |
4.3.4 信号检测电路 | 第63-65页 |
4.3.5 平衡电路 | 第65-66页 |
4.3.6 有效值检测电路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8-77页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68-70页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0-76页 |
5.2.1 激励频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 缺陷形状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3 提离值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4 钢板缺陷检测结果 | 第74-75页 |
5.2.5 管道缺陷检测结果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