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结构 | 第11-12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3-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3-14页 |
2.1.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4页 |
2.1.3 博弈理论 | 第14-15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3 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 | 第17-24页 |
2.3.1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 第17-18页 |
2.3.2 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发展模式 | 第18-20页 |
2.3.3 征信体系 | 第20-22页 |
2.3.4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界定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以美国Zest Finance公司为例 | 第24-29页 |
3.1 美国征信发展背景 | 第24页 |
3.2 Zest Finance公司 | 第24-25页 |
3.3 传统征信与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异同 | 第25-27页 |
3.4 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启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 | 第29-33页 |
4.1 中国征信体系发展进程 | 第29-30页 |
4.2 我国征信体系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4.3 未来征信体系格局展望 | 第31-32页 |
4.4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发展概况 | 第32页 |
4.5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模式选择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33-39页 |
5.1 健全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注重隐私保护 | 第33-34页 |
5.2 构建健全的数据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 第34-35页 |
5.3 规范互联网金融征信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叠 | 第35-36页 |
5.4 丰富互联网金融征信产品,实现更大维度的信息共享 | 第36-37页 |
5.5 坚持互联网金融征信市场化导向,建设多元化征信体系 | 第37页 |
5.6 普及互联网金融征信知识,提高公民诚信道德水平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