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哈氏弧菌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哈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1.1.2 哈氏弧菌的致病性 | 第10-11页 |
1.1.3 哈维氏弧菌病的防治 | 第11-13页 |
1.2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1.2.2 抗生素带来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活性氧与GSH抗氧化系统 | 第14-16页 |
1.3.1 活性氧的种类和氧化应激 | 第14页 |
1.3.2 抗氧化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 | 第14-15页 |
1.3.3 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哈氏弧菌gs、gcs、gor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18-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4 主要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 第19-20页 |
2.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2.2.1 哈氏弧菌gs、gcs、gr基因的克隆 | 第20-24页 |
2.2.2 gs、gcs、gr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4-27页 |
2.2.3 重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2.3.1 哈氏弧菌gs、gcs、gr基因的克隆 | 第27-31页 |
2.3.2 哈氏弧菌gs、gcs、gr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1-37页 |
2.3.3 重组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第37页 |
2.4 讨论 | 第37-39页 |
3 敏感性不同的哈氏弧菌GSH抗氧化系统相关酶的表达差异 | 第39-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1 菌株 | 第39页 |
3.1.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2.1 哈氏弧菌耐药菌的筛选 | 第40页 |
3.2.2 敏感菌和耐药菌总R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3.2.3 DNase I消化和制备cDNA | 第41页 |
3.2.4 RT-PCR的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3.2.5 RT-PCR分析 | 第42页 |
3.2.6 RT-PCR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4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3.1 12株哈氏弧菌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 | 第42-43页 |
3.3.2 耐药菌的筛选 | 第43-44页 |
3.3.3 gs、gcs、gr、gpx和gst在敏感菌和耐药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3.4 讨论 | 第45-47页 |
4 哈氏弧菌敏感菌和耐药菌GSH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的比较 | 第47-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1 菌株 | 第47页 |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敏感菌和耐药菌中GSH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和GSH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4.2.2 哈氏弧菌在 1/2MIC浓度的抗生素刺激下细胞中相关指标测定 | 第48页 |
4.2.3 外源添加物对哈氏弧菌敏感菌和耐药菌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 第4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4.3.1 敏感菌和耐药菌中GSH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和GSH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48-50页 |
4.3.2 1/2MIC浓度的抗生素刺激对哈氏弧菌细胞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外源添加物GSH/BSO对哈氏弧菌敏感菌和耐药菌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讨论 | 第53-55页 |
5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