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开展电厂废渣研究的动因 | 第10-12页 |
1.2 粉煤灰应用现状 | 第12-18页 |
1.2.1 生产水泥 | 第12-13页 |
1.2.2 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3 用于道路工程 | 第15页 |
1.2.4 农业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5 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粉煤灰在矿山充填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 电厂废渣的分类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粉煤灰胶凝机理研究 | 第23-45页 |
2.1 粉煤灰胶凝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 粉煤灰的形成过程 | 第25-26页 |
2.3 粉煤灰化学成分、结构及矿物组成 | 第26-30页 |
2.3.1 粉煤灰化学成分 | 第26页 |
2.3.2 粉煤灰颗粒组成 | 第26-28页 |
2.3.3 粉煤灰物相分析 | 第28-30页 |
2.4 粉煤灰胶凝性能研究 | 第30-35页 |
2.4.1 粉煤灰的活性分析 | 第30-32页 |
2.4.2 粉煤灰水化反应的热力学判断 | 第32-35页 |
2.5 水泥、粉煤灰、尾砂水化过程模型研究 | 第35-38页 |
2.5.1 水泥颗粒的水化物 | 第35页 |
2.5.2 粉煤灰、水泥砂浆的水化反应机理 | 第35-37页 |
2.5.3 粉煤灰在水泥砂浆中的水化反应过程模型 | 第37-38页 |
2.6 水泥、粉煤灰、尾砂浆结构的形成过程与特性 | 第38-43页 |
2.6.1 水泥水化期 | 第39-40页 |
2.6.2 水硬期 | 第40-42页 |
2.6.3 强度期 | 第42-43页 |
2.7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不同活化剂对粉煤灰活性激发作用机理 | 第45-58页 |
3.1 粉煤灰活化的胶体理论分析 | 第45-48页 |
3.1.1 胶体形成的理论 | 第45-47页 |
3.1.2 胶体稳定性理论 | 第47-48页 |
3.1.3 凝胶和胶凝 | 第48页 |
3.2 粉煤灰的活性测定 | 第48-53页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3.3 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的激发机理 | 第53-57页 |
3.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混合充填料浆体水化反应动力学 | 第58-67页 |
4.1 水泥、粉煤灰、尾砂浆体水化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4.2 水泥、粉煤灰、尾砂浆体水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9-64页 |
4.3 粉煤灰不同活化方法的动力学分析 | 第64-66页 |
4.3.1 机械活化的作用 | 第64-65页 |
4.3.2 化学活化的作用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充填料浆的工作性能及胶结体的微观结构 | 第67-86页 |
5.1 充填料浆的工作性能 | 第67-78页 |
5.1.1 充填料浆的需水性研究 | 第67-72页 |
5.1.2 充填料浆的输送性能 | 第72-77页 |
5.1.3 砂浆的泌水与离析 | 第77-78页 |
5.2 水泥、粉煤灰、尾砂胶结硬化体的微观结构 | 第78-83页 |
5.2.1 硬化体的物相结构 | 第78-80页 |
5.2.2 硬化体的微观形貌 | 第80-83页 |
5.3 硬化体的孔结构 | 第83-84页 |
5.4 硬化体中的水及其形态 | 第84-85页 |
5.4.1 硬化体中的水的形态 | 第84-85页 |
5.4.2 硬化体中水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转移 | 第85页 |
5.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胶结充填体的强度试验 | 第86-101页 |
6.1 充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 第86-88页 |
6.1.1 尾砂及粉煤灰主要物理力学性能 | 第86-87页 |
6.1.2 充填料化学成分分析 | 第87-88页 |
6.1.3 充填料性能初步评价 | 第88页 |
6.2 水泥、尾砂胶结充填体性能 | 第88-90页 |
6.2.1 灰砂比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6.2.2 质量浓度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6.2.3 养护时间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90页 |
6.2.4 水泥、尾砂胶结充填评价 | 第90页 |
6.3 水泥、炉渣、尾砂胶结体的性能 | 第90-92页 |
6.4 水泥、粉煤灰、尾砂胶结体性能 | 第92-95页 |
6.4.1 水泥、粉煤灰、尾砂固结体强度分析 | 第92-94页 |
6.4.2 水泥、粉煤灰、尾砂基料配比的初定 | 第94-95页 |
6.4.3 小结 | 第95页 |
6.5 外在因素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6.6 水泥、粉煤灰、尾砂胶结充填中活化剂的优选 | 第97-99页 |
6.7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粉煤灰在矿山充填中的应用 | 第101-113页 |
7.2 粉煤灰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分析 | 第107-108页 |
7.3 粉煤灰、江砂胶结充填体特性 | 第108-109页 |
7.4 粉煤灰胶结充填工业试验 | 第109-111页 |
7.4.1 粉煤灰胶结充填系统 | 第109-110页 |
7.4.2 粉煤灰胶结充填系统工业试验 | 第110页 |
7.4.3 现场取样及强度测试结果 | 第110页 |
7.4.4 粉煤灰胶结充填工业试验评价 | 第110-111页 |
7.5 粉煤灰、细砂胶结充填方案技术经济评价 | 第111-112页 |
7.6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8.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1页 |